今年以来,山东省滨州市通过启动和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建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放大工程”、“农产品名牌创建工程”和“村企互动共建工程”等“五大配套工程”为农业产业化提速助力,使阳信鸭梨及优质小麦、沾化冬枣、无棣金丝小枣、惠民短枝红富士苹果、邹平水杏、惠民密桃等等八大主导产业车轮驰上新的发展轨道。
据介绍,今年,滨州市将通过农业产业化“五大配套工程”(以培育“科技创新、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抓住生产源头,突出规模经营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建工程”、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放大工程”、以适应市场为目的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创建工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企互动共建工程”)的实施,力推农业产业化进程。力争到年底实现以下目标: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5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65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0%以上,50%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拥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各类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达到120个,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5家和120家,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创造的收入占年纯收入的60%以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滨州市坚持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走“围农兴工”之路,向农业要工业,向农业要速度,向农业要效益,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引导“农”字号企业一头抓市场、一头抓生产。在规划布局上,通过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带。在基地建设上,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大宗产业优质化”原则,全市农业朝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一镇一品”、“数镇一业”的产业新格局。在抓龙头带动上,围绕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政府引导,统一规划,部门服务,重点扶优“农”字号企业,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企业。
目前,全市以邹平、博兴、滨城为代表的3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区的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初具规模。全市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全国农产品加工工业示范企业5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为22家和129家,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51家(2006年出口创汇2.06亿美元);全市已拥有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5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5个(其中1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15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面积144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52个,绿色食品17个、有机食品11个;9万余名农民组织形成了111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滨州市力还将瞄准“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和“标准化农业”,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组织形式创新、经营规模创新、联结机制创新、推进机制创新,加快“五大配套工程”的实施步伐,力争使具有一定规模的的各类农业标准化基地达到180万亩以上,80%以上农产品和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全部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使80%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拥有自己的知名品牌、省级著名商标、山东省名牌产品的农产品数量有所大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