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蔚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是个地处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局,资金、技术、设备不到位制约其发展的三大难题。这几年,该局大胆探索、迎难而上,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使工作范围连年扩大,年业务收入由原来二三十万元提升到三百多万元,一跃成为全市创收典范。蔚县质监局是如何改变“一穷二白”的现状,以最快的速度跟上改革步伐的呢?这离不开“树形象、带队伍、创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离不开“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路子。
内涵式发展“软环境”
他们利用内涵式发展改变软环境,提出了“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举措之一是加强宣传工作。“要做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首先要将工作职能、性质和意义宣扬出去,让人们认知你、认同你、然后才能接受你”这是蔚县质监局苑军局长说过的一句朴实而寓意深刻的话。这几年,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宣传质监工作。今年更是新招迭出,走在系统的前列,继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开辟每月一期的“质量与监督”栏目后,又创办了“质量与监督”报纸,既增强了人们的质量意识又增加了质监部门的知名度和透明度,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他们还与各家报刊杂志保持密切联系、利用各类宣传日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开通质监举报投诉热线12365等多方面多渠道搞好宣传工作,在全县形成了有假必打、有劣必治,有质量纠纷找质监部门的良好氛围,消除了以前人们对“质监”就是“度秤”的单一印象。
举措之二是开创“学习型机关”活动。他们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培养队伍思想过硬;通过走出去培训、自学、集体进修等多形式教育培养队伍技术过硬;广泛开展以案说法和以岗代培来培养和提高执法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执法水平。在全局形成了互赶互学、互帮互促的良好学风。两举措的实施,使蔚县质监局的“软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也为增收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扎实基础。
外延式发展“硬环境”
蔚县质监局人口多、家底薄。解决近百人的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创收是第一要务,但硬环境的改善也迫在眉捷,怎样做才能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该局领导将眼光瞄向了外面,提出了外延式发展硬环境的新思路,起到了“短、平、快”的良好效果,使业务收入节节高升。
突破点之一:增强检验能力,使业务收入逐年扩大。1、利用社会力量,吸收社会资金,建立蔚县压力容器检测站。2001年,蔚县质监局在全市率先开展液化气钢瓶检验工作,但所有钢瓶必须送往市特检所检验,检验周期长,群众意见大。为解决这一矛盾,他们运用市场化的办法运作向社会筹积资金20万元,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压力容器检测站,该站现有检测人员七名,不仅对全县在用液化气钢瓶、氧气瓶、乙炔气瓶、安全阀等进行定期检验;还承揽阳原、涿鹿、浑源、阳高等县的钢瓶检测任务。2、整合先进检测设备,成立蔚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煤检室。蔚县是个产煤大县,而该局煤质检验设备还是92年购进,早已陈旧落后,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如购置成套煤质检验设备需投入资金68万元,该局无力承受,于是他们提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与蔚县京秦煤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煤检室,由京秦煤业提供先进的煤质检验设备,蔚县质监局提供人才和技术。既避免了重复投资,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又能增强质监部门的监督检验能力。
突破点之二:单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开拓增收新领域。与煤管局共同创建煤炭安全计量校正中心。以前,蔚县质监局仅能对光干涉甲烷测定器进行校验,其它的只能送往石家庄、北京、大同等地校验。为更好地服务于煤炭企业,蔚县质监局和煤管局共同向县政府提出建立煤炭安全计量校正中心,得到县政府支持,下拨专项资金150万元,建成“蔚县兴安煤炭安全计量校正中心”。该中心实现了对煤矿用光干涉甲烷测定器,多种气体样器、一氧化碳报警器等等所有安全仪表的检验。同时,增加技术岗位8个,年收入不低于30万元。另外,蔚县质监局还与市政联合开展了水表校验工作、与供电局联合开展电能表校验、与工商局联合开展成品油监督检验工作等等。
脚踏实地的作风和富有远见的目光,使蔚县质监局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蔚县质监局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局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对县城经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