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食品小作坊,人们习惯地联想到:狭小的生产场地,苍蝇乱飞、垃圾遍地的生产加工场景。食品加工小作坊成了“黑作坊”、“黑窝点”的代名词。然而,存在即合理。食品小作坊作为一种现实存在,有的还有深远的历史根基,如一些民间传统手工艺生产。那么,面对现实,如何管理它们,使它们的合理性能够体现出来,并为市场经济做出积极的贡献呢?
首先,质量技监部门要充分认识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重要性,要切实把食品安全监管当作重点工作来抓。工作中,要紧紧抓住食品安全这个“天字号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品质量法》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食品加工环节的安全监管为重点,以严格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基础,根据当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不同特点和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抓好源头、抓住重点。另一方面,加大执法打假的力度,强化日常的监督与管理,狠抓落实,做到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心健康。
其次,要盯紧食品的生产源头,制定一系列快速反映机制,作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分析处理,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严格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抓手,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严格出厂检验,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作坊、黑作坊坚决予以取缔。加强取证后的监督。主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等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三,加强食品安全正面宣传引导,同食品生产者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强化企业生产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在日常巡查中,要特别加大重点地区、城乡接合部、以及食品安全高发区的巡查力度。着重加强对已处罚生产者的回访,坚决杜绝食品生产者被处罚后再次违规生产。同时还要积极协调当地人大、政协等监督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积极发展以各企业负责人、各乡镇、村负责人为主体的协管员制度,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食品质量关乎全民的健康。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定要实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质量技监部门要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对可能造成食品安全危害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控制,盯紧食品安全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