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质监局针对目前全市“质量兴市”活动停滞不前的现状,日前出台了《进一步做好“质量兴市”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培育5户国家级质量管理先进企业,5个中国名牌产品和5个国家免检产品。提高全市质量管理水平和实物质量水平,使全市质量总体水平超过省内平均水平或达到省内领先水平,部分主要产业的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达到国内平均水平。
六大目标令人振奋
据悉,武威市质监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质量兴市”活动中产品质量、标准化、计量、质量、名牌战略和质量档案管理方面的奋斗目标。
在产品质量方面,该局提出到2010年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高风险食品质量监督检查合格率在92%;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合格率平均达到88%以上,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重点工业产品质量水平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到“十一五”末,使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按ISO10012国际标准建立计量检测体系,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中有80%的主要产品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力争建成3个国家级、5个省级农标准化示范区,制定10个地方优质农产品标准。
在计量管理上,进一步完善市场商品计量监督机制,加大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管理,积极开拓商品量值检测和提升服务质量,强制性计量检定率大于95%,使用合格率大于95%,重点商品的计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0%。进一步扩大商品量值检测范围,使电能表、热力表、水表、电话计时计费器、出租车计价器等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医疗卫生、重点行业的计量器具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在质量认证方面,到2010年底,全市有5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强制性认证产品的认证率达到100%,100%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取证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推进名牌战略是质量兴市活动的重点工作,该局明确了“名牌战略”的3大目标:到2007年底,全市培育1-2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国家免检产品,新增省级名牌产品5-6个;到2009年底,新增5-6个省级名牌产品,培育1-2个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1-2个;至2010年,新增省级名牌产品2-3个,培育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1-2个。同时,全面开展企业质量现状调查,建立覆盖全面、数据翔实的全市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信息档案。
做到“三到位”,坚持“三结合” 扎实推动质量兴市活动
在实施意见中,该局还明确了“三到位”,“三结合”的工作思路。一要认识到位,把实施质量兴市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强质量竞争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质量兴市”作为质监工作的切入点,全面推“进质量兴市”活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二要领导到位,各(县)区要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质监、经委、工商、农牧、环保、建设、旅游、卫生、食药等部门共同参加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质量联席会议,对“质量兴市”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各部门及各项“质量兴市”工作的落实情况。三要计划到位,按照“以点带面、分批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与各部门签订《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承诺书;制订名牌产品培育计划、“质量兴市”活动计划和实施意见、考核细则等,并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计划,为“质量兴市”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在推进质量兴市活动中,要坚持“三结合”的原则,一是“质量兴市”活动要与落实县(区)政府的质量工作责任制相结合。各县(区)要将“质量兴市”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与各有关部门、乡镇、重点骨干企业签订质量目标责任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奖惩。二是“质量兴市”活动要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在政府统一领导下,集中力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商)品违法行为,对存在产品、服务质量隐患的乡镇、行业开展专项整顿。以抓大要案、抓源头、端窝点为突破口,坚决遏制行业性、区域性生产和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等恶性事件。三是“质量兴市”活动要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各县(区)要紧扣“质量兴市”活动主题,紧紧围绕当地名优产品、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制定本地区名牌产品培育和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