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质量监督>>山东省>>

夏津30万人进入棉花增收“产业链”

2006-07-18 08:13: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我们县30万人进入棉花种植、加工和流通领域,棉花已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近日,山东省夏津县委书记麻然华自豪地向笔者介绍说,“棉花产业使全县43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600元,提供的税收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75%以上。”
   由于市场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地方棉花大滑坡,而夏津县棉田不断扩大、种植水平逐步提高,这得益于植棉、加工方面的标准化及严格的棉产品质量管理。2005年全县植棉65万亩,在“全国棉花百强县”中列第五位,单产275公斤,亩收入1300多元。县里按土质和水肥条件划分3大标准化种植区域,分类指导,并推进规模经营,出现了种棉1000亩以上的大户156个,还有1100户种植面积在百亩以下、30亩以上,全县20万农村劳动力进入棉花产业链中提供原料的“车间”。同时,建立了万亩良种繁育基地,普及推广了地膜覆盖、全程化控、配方施肥等8项技术。
   强大的加工业,是夏津棉花产业崛起的杠杆。1998年初级加工企业的出现改变了卖原棉现状;2003年织布企业兴起结束了单纯纺纱局面;2005年纺纱、织布渐成规模并出现一批服装加工厂,带动棉花形成产业。该县引进了“德棉”、“华芳”两大企业,发展起规模以上民企270家,加工形成“群龙舞动,龙中有龙”格局;纺、织、服装加工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盘活了优势,整合了资源。全县纺纱能力200万纱锭,年织布1.38亿米、制作服装1000万套,拥有产业工人8万名。县棉纺织产业,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
   目前,该县棉花流通形成“买全国、卖全国”态势,进一步推动了棉花产业的膨胀。县棉花中心交易市场有6个交易大厅、12个储备大厅、228个垛位,收购范围覆盖省内外40个县市区,优质皮棉远销16个省市,年交易量达30万吨。同时,培育起良种、棉布、服装、棉油等8个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起98个中介组织、专业协会,组织起1万个农村贩运大户,全县运销人员达3万人。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