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纤维检验局不断加强棉花及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通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执法打假体系,着力提高纤检执法工作的有效性,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纤维质量监督执法打假“先进集体”称号。去年,甘肃纤检执法工作经历了“走麦城”、苦探索、初见成效的坎坷历程。
按照“查一种产品、规范一个行业、推动一个产业”的工作思路,甘肃纤维检验局积极适应纤检执法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纤检执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切合点,执法领域不断拓展,纤检机构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局面,甘肃省纤维检验局负责人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方法上早介入。在棉花质量监督上,该局在新棉上市前就组织人员赴产地进行法规宣传,通报监督执法工作要点及执法原则,从新棉开秤之际即投入质量的全程监控,以及早消除隐患,争取监督执法主动权。该局还把执法工作紧贴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在抓有影响力的代表性案件的同时,把执法工作的触点放在政府关注且难于解决的问题上,适时争取地方政府与社会对执法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二是形式上三联动。为有效形成大纤检格局,实现纤维质量监督“一盘棋”,甘肃形成了以省纤检局为统领,基层纤检机构和当地质监部门密切配合的三级联动模式,实现强势出击,增强执法力度。
三是监管上抓示范。该局“抓一个示范区域,解决一个突出问题”的措施效果显著,如在棉花质量监督上,先后集中整治了敦煌市混等混级收购棉花、金塔县超水棉泛滥成灾、民勤县“两小一土”等问题,收到了“敲山震虎”的效应。近两年,甘肃棉花声誉大增,棉花产业得到发展,企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其中棉农收入平均增加11%,该局从执法实践中建立纤检机构威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四是时机上准把握。为提高执法工作有效性,该局针对和关注棉花收销行情看好期、棉花加工高潮期、春季民工返城、秋季院校招生、冬季销售旺盛的絮棉关键期的质量动向,积极组织执法打假。
五是领域上大拓展,不断延伸执法工作触角,拓展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棉花企业监督100%覆盖,监控产品由棉花延伸到絮用纤维制品及纺织品服装、建工纤维材料等。
去年,该局累计出动执法人员959人次,查处纤维及其制品质量违法案件198起,检查棉花收购加工企业312厂次,检查籽棉大垛413个193968吨,抽查成包皮棉683批次28701吨;检查生产加工场所及销售网点351个,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40起,捣毁絮棉制假窝点3个,依法没收并销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制品3155件(套)、原料1.4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