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要满足桃子供不应求的现状,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高档次推出精品,在此我希望你们这些产销大户的精英们把我们枣阳的‘汉光’白桃,‘四井岗’油桃这两块桃子招牌打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把我们的桃子产业做大做强,让‘中国桃之乡’再创新辉煌”。在今近日召开的枣阳市桃子产业发展规划座谈会上张市长满怀激情地如是说。
张市长之所以能如此自信,在于枣阳桃子已被东南沿海和省内各大中城市超市及集贸市场预订。据了解,有“中国桃乡”美誉的湖北省枣阳市,经过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水果产值达2.2亿元,业已形成当地支柱产业。然而,由于农民打造精品农业意识不强,只重产量、忽视质量,只重收了能卖、不重包装标识,水果好销没好价,政府为之着急,农民为之发愁。
2002年,枣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制定了“两个一工程计划”,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和农业标准化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在“两个一工程”实施中,枣阳市质量技监局制定和推广了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包装、储运、标签等标准,实行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他们从综合防治病虫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果树整枝管理等方面入手,指导农民预防预测、对症下药、适时防治,有效地控制农药污染。在质量技监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共同帮助下,枣阳市先后建立了姚岗果园厂、塔湾园艺厂、平林“四井岗”农兴公司、白沙岗园艺场等4个桃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立健全桃子标准体系,对品种繁育、果园管理、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
2004年枣阳的汉光白桃被评为了绿色食品A级产品高品质的桃子,但没能成精品。品牌没打响,势必影响农民的增收。“重农户单干多,重集体合作少”,张市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顽疾。传统农业生产的无序、分散现状终将难成气候,很可能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绊脚石。张市长认为“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农村要大发展,靠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很难实现。只有走集体合作的道路,才能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把农村的发展提到一个新高度、推向一个新阶段”。在座谈会上,张市长提出了枣阳的水果必须走集体合作的道路,也就是说要快步走“公司+基地+标准+果农”的有效农业发展之路,全市统一使用“汉光”和“四井岗”商标,统一规范包装标识,打响桃子品牌,走精品农业之路”。枣阳的早熟品种桃子就要上市,可以看到枣阳的汉光大白桃或四井岗油桃今后将会成为超市或集贸市场上的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