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质量监督>>河南省>>

用质量托起中原崛起之梦

2006-04-24 08:01: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秉承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质量管理、质量监督神圣职责,认真贯彻国家的质量方针,打假扶优,推行名牌发展战略,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加强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崛起目标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这就是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2年底,河南省质量技监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新到任的局长、党组书记包建民审时度势,结合河南省局的特点和河南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强化三种意识(中心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搞好两大服务(服务经济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服务社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生活的健康安全),打造服务型质监”的工作思路。该局还就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如何发挥好职能作用,为社会、为群众、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系统内开展了一场“河南加快发展建小康,我们如何做贡献”的大讨论。通过大讨论,统一了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明确了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工作目标,出台了《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河南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谋发展之策,做利民之事,全省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促进河南经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大潮之中。
   经过三年的辛勤浇灌,中原大地绽放出一团团绚丽的质量之花:名牌战略工作走到全国前列,位居中西部之首;标准化工作、食品安全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项工作受到国家质检总局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经济发展了,百姓富裕了。人民群众忘不了为他们带来福音的质量卫士。一面面锦旗、一块块镜匾、一封封感谢信送到质量技术监督局,飞向各级政府领导的案头,述说着他们对质量技监部门的敬爱和感激。在近年来河南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对全省行政执法部门的行风评议中,河南省质量技监局一路攀升,位次由前几年的第62名跃入第12名。
    河南省质量技监系统正在用坚固的质量基石托起中原经济腾飞的梦想。

让名牌产品领跑河南工业

   “是中国名牌为我们金星啤酒打开了销路,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名牌战略真是一项为企业造福的工程。”谈及名牌发展战略,河南金星啤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铁山对河南省的名牌培育和评价工作赞不绝口。
   据张铁山介绍,河南金星啤酒集团生产的“金星”啤酒2002年产量只有30万吨,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后,产品始终供不应求,2003年一年内该公司就兼并和新建成了11个分厂,2004年产销量达到120万吨,走出了一条以名牌为纽带,质量、规模、效益综合发展的路子。
   2005年9月初,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大会,对获得2005年度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进行隆重表彰。河南省共有15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是自我国开展中国名牌评价工作以来河南获此殊荣最多的一年。截止目前,河南已有31家企业的35种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总数居全国第7位,列中西部地区第一位。今年,河南省名牌产品和优质产品的评价工作也顺利进展,包括2002年到期复评的企业在内,共有104种产品获得2005年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有19种产品获得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有139个产品获得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
   实施名牌战略,调动了河南广大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通过争创名牌,企业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一方面提高了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名牌产品为企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生机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河南的产品在获得名牌称号后,产量、销售收入、经济效益每年大都以20%-30%的速度增长,有的甚至翻倍增长,成为河南工业的领跑者。仅占河南规模以上企业数1.76%的名牌企业,完成的产值却占全省的31.77%,由此显示出强大的名牌效应。河南双汇集团的“双汇”产品2002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时,年销售收入为70亿元,2003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大关,今年有望实现200亿;河南帮杰集团的“帮杰”牌产品获中国名牌后,经济效益连续三年递增60%。
   河南省质量技监局局长包建民向记者介绍说,名牌战略的实施为河南培育造就了新飞、双汇、三全、思念、金星、宇通、风神等一大批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同时,河南名牌群体的示范作用也带动了全省广大企业积极争创名牌产品,走质量效益型、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2001年至2004年,河南省产品质量等级品率逐年提高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国家对河南的监督抽查中,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且呈现稳中有升的势头。
   据了解,河南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名牌战略领导小组”,并在2001年7月成立了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河南名牌产品的培育、评价、宣传、保护以及中国名牌产品的申报、推荐工作,推进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成立后,《河南省名牌战略实施意见》很快出台,河南省名牌战略总体目标跃然纸上:“用3至5年时间,培育形成20-30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突出、品牌优势明显的国家级名牌产品;培育形成200个具有国内竞争能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省级名牌产品;培育形成1000个经济效益显著、科技含量高、产品品质优良、受市场欢迎的省优质产品。”
   很快,《河南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和《河南省名牌产品评价实施细则》出台,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也随之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为了搞好长远规划,河南省名推委又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和省“十五发展规划”,制定了《河南省2004-2008年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规划》,将河南省政府确定的河南“六大支柱产业”和“100家重点支持发展企业”列入名牌战略培育的重点。
   河南省各级政府部门都把实施名牌战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行了目标管理。郑州、漯河、新乡、商丘、许昌、焦作、平顶山、信阳等地政府纷纷出台奖励政策,对荣获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20到50万元不等的奖励。通过正面引导和激励,极大地调动了企业争创名牌产品的积极性,为河南名牌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让标准化富庶一方百姓

   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如何抓好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富农、富民的农业现代化?河南省各级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走农业标准化发展的路子。
    在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应用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首当其冲,主动承担了这一造福农民的重任。
   洒下汗水就有收获。2004年,是河南省标准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看看河南省局盘点下来的数字:全年共完成采标确认109项,制定省地方标准40个,农业地方标准规范945 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7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5个,原产地域保护4家,创建了18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河南省质量技监局副局长陈学升向记者介绍,河南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以“政府推进、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为指针,从建立标准体系,夯实农业标准化基础做起。1997年至今,全省共新制定发布各级农业地方标准和标准规范1000多项,其中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69项。同时还建立完善了优质强筋小麦、无公害蔬菜、茶叶等主导农产品的标准体系。一个以主要农产品等级质量标准为重点,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各级地方标准和规范相配套的,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正在形成。在制定农业标准的过程中,河南局注意将农业标准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基本覆盖了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领域,涉及粮、棉、油、果蔬、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包含了种子、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及加工等多项农业技术,为河南的名、特、优农产品的规范化、产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推广、促进农业标准化,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措施。河南省局通过示范的导向作用,使之层层深入,步步加快。
   首先,是抓好示范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全省共开展国家、省和市、县四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6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7项,省级项目146项。这些农业标准化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产品产量、质量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其次,是抓好示范县的创建。2002年,河南省局在全国创造性地开展了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工作,确定了45个创建单位,下发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指导性意见》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考核验收办法(试行)》,召开了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工作会议。目前,逐步形成了省有示范县、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四级示范网络。2003年11月26日,驻马店市正阳县率先通过考核验收,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目前已有正阳、临颍、扶沟、中牟等35县(市)通过了验收。焦作市温县通过推广标准化种植,小麦亩产增加30,亩均利润增加39%,食用小麦出口东南亚等国,玉米亩产增加20%,速生林、四大怀药、畜禽等产值都有大幅度增加,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再次,是抓好基地和农产品标志的认定。依据8项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及省地方标准,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和示范基地的认定管理工作。截止目前,河南省局已认定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80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79个,有力地提高了河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为了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发展,河南省局不断强化对标准的监督工作。省、市、县成立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负责对制定的主要农副产品生产规范进行审核把关,保证各项标准规范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全省建立农产品检测机构346家,包括省级质量检验机构、区域性质量检验机构和企业(市场)质量检验机构,能够开展对粮油、棉毛、麻丝、果蔬、糖茶、水产品、蜂产品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尤其是安全卫生指标的检测,目前全省已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农产品质量检验、农业生产资料检验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在开展认定的基础上加大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和经销无公害蔬菜的超市、量贩和直销店的专项监督和抽查,以确保农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
   农业标准化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为河南农民带来了沉甸甸的实惠。2002年11月22日,河南首批5000吨食用小麦顺利出口印度尼西亚,走出了国门,在国际粮食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郑州小麦”期货价格被路透社首次列入了全球硬质小麦报价单。目前,来自新西兰、越南等国的客商已对我省小麦生产和品质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表示出浓厚兴趣,截止目前共签订磨粉小麦出口合同13.76万吨。
   与此同时,河南的畜产品及无公害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也显著提高,在北京市实施的“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认定中,河南共有19个蔬菜生产基地取得了资格,拿到2003、2004年进京的准入证,是入选的4个重点省份之一。这19家个蔬菜生产基地基本上都是经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的加大,一地一品,一县一品,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经济结构开始出现。拥有大枣种植面积1.5万公顷的新郑市,在大枣生产上实行标准化管理,使新郑大枣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果品品质提高、管理费用下降、抗灾能力增强。单产比未实行标准化管理年份的最高产量增加70%,总产也由1997年的3000万公斤提高到2001年的9000万公斤,仅大枣生产一项,就使枣农年人均增收1700余元。大枣产量的大幅增长还带动了大枣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目前,该市有大枣加工企业280多家,年产值达3亿元,年加工大枣4万多吨,产品50多个品种,每年可创外汇500多万美元。

让安全奏响和谐音符

食品监管到位

   2005年10月,全国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交流会在浙江召开,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全国的典型,在大会上介绍了经验,成为全国质量技监部门学习的典范。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整个社会。而食品安全监管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成熟的经验。2005年1月,当河南省质量技监局接过食品源头监管的任务时,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只有无尽的开拓和探索。按照总局“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要求,河南省局通过建立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突出监管重点,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
   措施一项接一项出台。河南省局要求各级质量技监部门对其监管区域分片划定监督点,实行“四定”,即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按照分类监管的原则,突出监管重点,对食品加工企业实行巡查、回访、监督抽查、质量承诺和预警;实施监管重心下移,以乡村、街道为基础,实行“三员”到位,即质量技监部门派出监管员、在乡镇聘请协管员、在社会上聘请信息员;以信息化管理网络为载体,建立企业档案。将在企业调查中发现的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等证照不全的小企业、小作坊登记造册。通过进村、入企、入户,逐一调查摸底,做到产品、生产条件、质量安全等底数清楚,并实行“四图”,即区域监管分布图、食品行业分布图、企业分布图和区域责任人员图,对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动态监管。要求把整治的重点乡镇,村庄和重点企业监管责任分解到人,把专项整治的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做到层层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失职、失查、乱作为、不作为,造成严重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各地迅速行动,结合本地特点主动抓好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焦作市温县质量技监局在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全县13个乡镇都成立了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和食品质量安全办公室,在每个乡镇聘请信誉高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干部、人民教师5-7名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并颁发聘书,在全县262个行政村每个村确定1名在群众中有威信、有能力的同志为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共聘请监督员80名,确定协管员262名。与食品生产企业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向社会和人民群众诚信承诺,生产合格食品。
   三门峡市质量技监局成立检查组,对各县(市)区局食品企业调查建档监管情况、监管措施的落实情况、动态监管的方式方法和措施效果等7个方面的内容,采用分项打分、综合评价的办法进行效能检查。该局还注重发动消费者积极参与,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与百姓的“互动”。他们发动群众,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列之中。在各乡、村群众中聘请专、兼职食品安全协管员,使质量技监部门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将执法人员的“明”查与群众的“暗”管紧密结合。形成全社会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有付出就有收获。据河南省局统计,截止目前全省已经全面实施28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经过严格审查,共为3599家食品生产企业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书3875张。各级质量技监部门共成立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领导小组134个,并制定下发了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方案,召开了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会议,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食品监督检查平均合格率比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广大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明显增强。

特种设备无忧

   2005年月10月12日,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十八里河村一食品加工企业从外地购回一台锅炉,没有经过注册登记和检定就要投入使用,该村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一边上门阻止,一边给质量技术监督局打了举报电话。很快,管城区质量技监分局安检科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使一起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及时消除。
   在河南省,像十八里河村这样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目前已有2400多人,他们分布在企业和乡村,像守护神一样紧盯着他们身边的特种设备。
   据了解,河南省在用特种设备近10万台,设备数量多、分布广、人员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加之全省18个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特种设备的监管存在不少死角。为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全覆盖,提高安全监察的有效性,就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建立新的机制。
   河南省局党组结合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研究,确定了全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络建设的总体思路:以省辖市为组织、以县区为依托、以乡镇为重点、以行政村为基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寓特种设备的安全工作于政府的“大安全”之中,挑选乡镇、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中分管工业或安全工作的同志担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对聘请的协管员实行以奖代补。
   2004年初,河南省局发出《关于加快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络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全省建立“三级机构,五级网络”,加强对特种设备的监管。三级机构是指省、市、县三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五级网络是指网络构架由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个层次组成。要求在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聘请具有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知识,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责任心较强的人员担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配合安全监察机构共同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把安全监察的触角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及农村村委等基层组织,把特种设备的安全融入到政府的大安全之中。明确规定了协管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要求每位协管员都必须经过省辖市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培训考核,由市局颁发聘书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证》,并报省局备案。
   通知下发之后,各地积极行动。洛阳市作为全省试点城市,立即行动起来。成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把国家局、省局的有关要求以及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现状和安全监察网络建设的工作思路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得到了支持。市政府和17个县(市、区)政府均专门发文或转发了质量技监部门的网络建设方案,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络建设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有效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洛阳市取得成功的经验后,河南省局及时进行总结推广。2004年8月初,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洛阳召开,洛阳市局传经送宝,把成功经验和采取的有效措施及时介绍给兄弟单位。河南省局借此良机又组织与会人员进行探讨,在网络构架中又增加了企业参与这一组成部分,使整个网络体系由“三级机构,五级网络”调整为“三级机构,六级网络”,在全省推广。
   为求得实效,河南省局不断加强对各级安全监察网络的管理。一是结合目标考核推动网络建设。一方面把安全监察网络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安全责任目标,通过政府逐级分解,使部门工作变成政府要求。另一方面,把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络建设纳入质量技监系统内部考核。二是结合法规宣传促进网络建设。加大特种设备基本知识和安全法规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三是结合综合协调完善网络建设。注重做好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争取各部门共同参与,共筑安全网络。四是结合网络建设,发挥协管作用,促进安全监察工作。随着安全监察网络的建设和运转,特种设备定检率、安全监察有效性明显提高,全省18个市中提高幅度最大的南阳市,设备定检率和注册登记率分别提高近五个和十个百分点。洛阳市经贸区零号社区麻某在聘为协管员后,向区质量技监局反映了本社区居民出租房内七台在用的“土锅炉”,并亲自带领区局人员进行查处;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协管员李某在巡查洛阳海德技术陶瓷有限公司时,发现该单位液化气储罐上压力表、温度计损坏,储罐到期未检,立即向所在区局报告,及时落实了整改措施。南阳市淅川县荆关镇(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一家非法液化气充装站被该镇协管员王培峰发现并报告县质量技监局,及时进行了查处。
   为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协管员的积极性,做到有职、有责、有利,去年年底,河南省局又专门拨专项资金35.5万元,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那些工作表现突出、认真负责的协管员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网络的有效运转,使河南的特种设备得到了成功监管。一年多来,河南各地的特种设备正常运行,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事故,有力地保证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河南省局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的做法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的充分肯定,今年6月,总局在河南召开现场会,推广了这一经验。

让赞扬化为奋进动力

   从2003到2005,虽然时间短暂,时光飞逝,但河南省质量技监系统为社会、为经济发展释放出的能量,做出的一件件促进富民强省的实事却有目共睹,将被历史铭记。三年间,以包建民局长为班长的领导班子没有豪言壮语,他们用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和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赢得了质量技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高度认可。三年间,国家质检总局的主要领导多次到河南考察、调研,对河南局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河南省委、省政府多次对河南省局在名牌战略、农业标准化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公开表彰。企业界的声声赞誉,农民朋友们的真诚感谢,质量技监人的无比自豪,不正是河南省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取得辉煌成就的真实写照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扑面而来的鲜花和成绩,河南省局党组一班人并没有陶醉。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原崛起任重道远,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赋予给质量技监部门的使命将会更加繁重、更加神圣。
   展望河南省质量技监系统未来的工作,包建民局长充满了信心。他告诉记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新的蓝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和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是当前全省系统的一件大事,既是质量技监部门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做好今后各项工作的保证。因此,全省系统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通过提高把握大局能力、严格把关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善于协调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狠抓落实的能力等六种能力,自觉地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质量技监工作中,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履行职能,深入扎实做好质量技监工作,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原腾飞冉冉起,百舸争流弄潮涌。在中原崛起的大潮声中,我们深信,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一定会百尺竿头,扬帆远航。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