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冬天,庆阳市一位女大学生向该市质监局稽查大队投诉称,她花3元钱从市场上买来的暖水袋,由于质量问题致使自己皮肤烫伤。该局执法人员听取投诉人反映后,认真受理了此案。但是,由于投诉人不能提供任何票据等基本证据,2名执法人员只好精心调查,对货主耐心劝解。在执法人员的说服下,货主才为伤者退换了暖水袋,并赔偿了400多元住院费。事后学生的家长高兴地说:“农民娃的一件小事,让你们出车出人跑几天,实在想不到”。一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真诚的谢意,这一镜头只是庆阳市质监局在“十五”发展中的一个典型浓缩,像这样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转变只能为服务
2005年4月1日,庆阳市质监局会议室里掌声雷呜,气氛热烈,68位农资生产经销企业代表与市县质监执法人员同济一堂,共同探讨着如何制止农资生产经销过程中掺杂使假现象。时隔5个月之后,同样的场景在同样的地点再次上演,而这次不同的是有来自全国的80多家农资生产企业和经销代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同堂共叙,“矛”与“盾”的融合在这里,凑起了“服务三农、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高歌,同时也折射出“十五”时期庆阳市质监系统服务经济理念的工作方针。
“以服务促质量、以质量促管理,服务与管理互补,规范与效益互动”是“十五”时期庆阳市质监部门着力构建的发展格局。“十五”期间,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该局每年都要组织执法人员开展“进百村、入百户、抽百样”的“农资打假下乡活动”,另一方面,该局每年组织考察组,前住全国30多家农资生产企业掌握了解生产工艺、产品品质,然后同广大农民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农资产品使用的意见和庆阳土壤需求,在全市启动了“放心化肥进农家”活动。
五年时间里,庆阳市各级质监部门为400多户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帮助160户企业完善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还为企业培训585人次质量管理人才和380人次质量检验人员。庆阳市委副书记张文先高度赞赏该局转监管变服务的新举措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服务大局的实事、好事”。如今,“深化改革”、“坚持科技兴检”、“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把关能力”这些理念已牢牢铭刻在每一位质监人的心中。
加强监管不放松
短短的五年时间,庆阳的甘肃名牌产品由0发展到了如今的11户企业12种产品,全市有50户食品生产企业取得了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平均合格率达到89%以上。产品质量能够实现质的飞跃,与该局的严格监管密不可分。
“十五”时期,庆阳市质监局全面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职能,将全市质量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在建立健全部门执法责任制的基础上,该局又狠抓行政执法工作,集中力量对事关国计民生、人身健康、财产安全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产品的质量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在抓百日打假工作中,该局重点对毒奶粉事件、苏丹红案件进行了查处。在抓建材打假工作中,该局一手抓原材料质量关,一手抓建材市场专项整顿。在特种设备安全整治工作中,该局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实行及时跟踪,掌握特种设备的各种信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检查,促进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又突出重点,不定期进行安全监察,并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宣传培训。
内强素质不失位
“十五”规划的这五年时间里,庆阳市质监局立案并审结质量、计量等违件案件1586起,但从未发生一起错案和申请复议、听证的案件,更末发生过因当事人不服而被告上法庭的案件。
“千案无诉”的佳绩怎样得来?庆阳市质监局副局长肖辉林说“严格程序、提高素质、文明办案是我们办案质量不断进步的三个要素。”为了提高队伍的执法素质,该局制定了“五年素质工程建设”目标,每年春节刚过,就组织执法人员集中培训,培训时采取以案说法、送出培训、函授进修等形式和方法,加强授课内容的实用性。今年元月,庆阳市人大王憨群副主任在督导该局行政执法工作时感慨道:“办这么多案子无一例复议案件,实属不易,说明你们有一支过硬的执法队伍和严格的办案制度”。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这是必须坚持的方向;坚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质监系统的战斗力、凝聚力这是必须抓好的关键。”这是庆阳市质监局五年来的切实体会和工作经验。庆阳市质监局通过科学执法、依法行政、严肃纪律、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加强行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树立起了质检部门优质服务、文明服务、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经济发展需要什么,当地政府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企业和用户着急什么,我们就解决什么,这是庆阳市质监局局长张锦云在总结“十五”发展工作时说得最质朴的一句话,也是庆阳质监人的工作职责,它胜过任何华丽的词藻和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