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肃省镇原县人民政府隆重召开质量兴县动员大会,镇原县质量兴县活动由此拉开帷幕。此前,基于当前质量工作实际,着眼于全面提高全市质量水平,庆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质量兴县”活动,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把“质量兴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强化全民质量意识,提高质量总体档次和水平,用质量塑造庆阳新形象,用质量打造庆阳新优势,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镇原县提出,以提高全县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全县质量工作的监督管理体系和自律机制,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开拓全县质量工作新局面,树立“质量兴县”和“诚信镇原”新形象。为此,该县副县长王谦要求,全县上下必须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定位质量兴县工作,必须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做到认识、领导、责任、经费、宣传等“五个到位”,做到全民发动、全社会参与、常抓不懈,并在全县牢牢树立“大质量”观念,努力实现质量工作中的“两个转变”,从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依托技术 加快质量升级步伐
该县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07年,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快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按ISO1002国际标准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全县80%以上的中型以上企业要通过质量、安全、环保等体系认证,同时在现有3户省级名牌的基础上,扶持懊恺食品、“陇兴”、“正大”、“康达”面粉、屯字苹果、庙渠黄花菜争创甘肃名牌,使全县的甘肃名牌产品累计达到5-7个。
在全力提高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同时,镇原确定工业企业的产品全部实行标准生产和检验,凡实行许可证管理(包括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食品市场准入及3C认证产品)的产企业,其取证率达到90%以上。地方产品合格率每年以15-20%的速度递增,力争三年内达到95%以上。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建立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和监测体系,制定修订“屯字”苹果、杏产品、庙渠黄花生产、加工的地方标准,使主要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达到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
与此同时,镇原县将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高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拳头产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尽快形成一批代表镇原形象、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通过实施用户满意工程,生产企业要树立“用户第一”的意识;商业流通和窗口服务行业要针对各个发展时期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实行用户承诺制和质量负责制;商业流通部门要认真履行“三包”义务,广泛开展用户评价、质量跟踪活动,主动接受用户监督,充分发挥广大用户和消费者在质量兴县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镇原县将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鼓励支持企业开发、引进和推广有利于提高质量的先进技术,进一步加快质量升级步伐,其中科技推广管理部门对以提高质量为目的的技术开发、改造项目实行优先立项,金融部门优先考虑贷款宜。
挺进乡镇 构筑格局服务大经济
据了解,镇原县将在06年全面开展质量兴县活动,并根据省、市总体部署进行阶段性检查验收,以后每年年终要对照年度计划进行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提出下年度工作意见和奋斗目标。全县要把质量兴县与实施名牌战略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并以食品项目为新载体齐抓共管,一方面推动质量兴县进乡镇,构筑“大网络、全覆盖”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要推动镇原县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质量兴县”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镇原县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全县质量重大问题、制订质量政策,布置“质量兴县”活动的有关工作,而各乡镇也明确了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负责本区域内质量兴县工作。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对重大质量事故实行通报制度,领导小组组织检查和考核质量目标责任,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同企业的政治荣誉和物质利益结合起来,实行质量否决权。
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是质量兴县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而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质量兴县活动的关键。镇原县要求质监、工商等部门加强对质量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的行为,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完善监督手段,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增强执法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全县各政府职能部门以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契机,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实行不合格商品的整治制度,加大对制假售假单位和个人的曝光及处罚力度,杜绝恶性、行业性、区域性制假售假行为的发生,进而切实落实打假工作责任制,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