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随着甘肃棉花企业和棉农的质量意识明显提高,棉花收购过程中对异性纤维的控制力度加大,“超水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甘肃的棉花质量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今年甘肃棉花种植面积基本与去年持平,但由于在棉花种植及生长时期,平均气温偏高、雨水偏多,导致棉花叶茎疯长、结桃数量少,亩产较去年有所下降,平均单产为350公斤左右。亩产量虽有所下降,但今年甘肃棉花的自然品质要好于往年,1-2级高品级棉花约占70%,长度以28-29mm为主,马克隆值平均在B级以上,平均衣分率达36%。
在新棉上市期间,甘肃省纤维检验局按照监督指导、帮促结合、首查不罚的原则,开展了棉花质量巡回检查。总体来看,全省棉花市场经营秩序与质量管理普遍好于往年。据了解,今年甘肃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棉花质量管理,各主要产棉区均成立了棉花时常管理督导组,开展了不间断巡查,加大了对棉花收购市场秩序和质量管理。而各金融机构吸取往年教训,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对收购资金实施了限价定量放贷,严格控制了抬棉价和竞相炒价行为。因此,全省棉花收购开局良好,秩序平稳,过去地区间和企业间的相互抬价,争抢资源的混乱局面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同时,掺杂使假、收售“超水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收购质量明显好转。随着近几年甘肃对棉花质量监督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各产棉县(市)政府对棉花质量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企业及棉农的质量法规意识逐步增强。尤其在今年新棉上市前,省纤检局组织对全省棉花企业进行质量法规培训后,质量管理引起了各企业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年的收购加工中显现出了较好效果。从对108家棉花收购、加工企业272垛共计47913吨籽棉进行的质量检查情况来看:
1、异性纤维的控制力度增强,大垛发现异性纤维的仅29家企业。棉农交售棉花的习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前交售棉花时使用的化纤袋如今逐渐被金属网车和棉布袋所代替,如过去比较普遍使用化纤袋交售棉花的金塔县、安西县棉农,今年普遍兴起使用网车交售棉花,化纤袋明显减少。同时,收购企业加大了异性纤维排查力度,落实防范“三丝”混入制度的自觉性逐步增强,化纤袋直接上垛问题大幅减少。
2、超水棉问题得到较好的控制,仅发现8家企业。今年人为掺水和区域性超水棉泛滥问题基本得到控制,像安西疏勒河农副产品加工厂、金塔银丝宝棉业有限公司、敦煌富民棉业有限公司、敦煌种业安西棉花公司小宛收购站等大多数企业对籽棉含水率进行了严格检查,对超出水分标准的籽棉予以拒收或组织棉农凉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