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质量监督>>江苏省>>

追求卓越质量  增强江苏经济竞争力

2005-09-30 00:0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夏 鸣

    质量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下,全省质监系统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大质量工作力度,完善质量工作机制,健全质量工作体系,抓住重点,关注热点,破解难点,帮助企业更新质量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全社会质量意识普遍提高,质量法制管理不断加强,质量振兴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进质量兴市,区域性质量水平明显提高。质量兴市活动是以提高质量为突破口,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局在总结几年来质量兴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丰富了质量兴市活动内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局组织专家对原有的质量兴市省级验收标准进行了修订,赋予了构建和谐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等新的内涵,适应了新形势的要求,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全省已有4个市获得“全国质量兴市活动先进市”称号、13个市县通过了省级验收的基础上,区域性质量整体水平和地区知名度明显提高。目前,又有18个市县政府书面申请省级验收。质量兴市活动的层次也迅速从县一级政府提升到地市级政府。南京、无锡、扬州、泰州等地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质量兴市活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是稳步推进名牌战略,苏货竞争力普遍增强。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经济发展中以质取胜战略的关键加以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大力推进。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建立健全名牌产品脱颖而出的技术创新机制,营造名牌产品成长的良好氛围,我省名牌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批以中国名牌为龙头、江苏名牌为重点、各市地方名牌为基础的名牌群体。目前,全省各地按照《江苏省名牌战略实施纲要(2005—2010年)》的要求,相继出台了扶持名牌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中国名牌产品、江苏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营造了良好的名牌发展的外部环境。今年我省又有56家企业的61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目前,全省中国名牌产品总数已经突破100个。名牌产品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中坚力量,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不断追求卓越绩效,狠抓企业基础管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质量振兴的基础。一年来,全省质监系统坚持从源头抓质量,从基层抓落实,下移工作重心,转变工作作风,帮助企业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尤其是对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始终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帮扶原则,不断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对规模大、基础好、管理完善的企业,按照国家《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要求,引导企业不断追求卓越质量,指导帮助争创中国名牌和江苏名牌;对质量相对不稳定的中小型企业则重点帮助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我省企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是积极拓宽工作领域,努力提升农业、服务业质量水平。农业、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省农产品上水平、上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全省以标准化为依托,建立了先进适用、统一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和在建的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153个,40个示范区实现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多亿元。镇江香醋、高邮鸭蛋、泰兴白果等产品还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服务名牌战略,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质量奖励机制,我们组织开展了江苏省服务质量奖评审工作,引导和激励服务企业不断追求卓越,打造服务品牌。今年我省又在大型连锁超市、旅游、出租车、物流等4个行业中开展了江苏服务名牌评价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江苏名牌评价范围,完善了江苏名牌评价工作体系,促进了全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质量月活动。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引导我省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全省各地按照国家五部委关于今年质量月活动的统一部署,围绕“奉献优质产品,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质量月系列活动。一是省局联合上海、浙江省局在杭州举行了“2005年长三角质量月活动新闻发布会暨中国名牌企业争创世界名牌大会”,以追求卓越质量,争创世界品牌为核心,号召中国名牌企业做大做强,争创世界名牌,并向社会发出了“长三角中国名牌企业争创世界名牌宣言”,两省一市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加强了合作。二是在江苏电视台举办了“追求卓越质量、展示企业风采”质量知识电视大赛,进一步扩大了宣传。三是组织质量专家为企业义务诊断,帮助解决企业关注的热点、难点质量问题,受到了普遍欢迎。四是联合上海、浙江省设备监理协会召开了长三角设备监理高层论坛。五是对中小学校教育、医疗、房地产等20个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行业开展了用户满意度调查,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为服务行业改进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质量月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宣传效果。
   今后一段时期,质量工作要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按照从源头抓质量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凡是有利于实现全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我省质量整体水平提高,有利于质监事业发展的事情,就要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就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开创我省质量振兴工作新局面。
   一是开展质量兴市活动要在“实”字上下功夫。质量兴市活动生命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能否做到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也是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地在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三个同时”,严格坚持“三个标准”:即在制订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一定要制订质量兴市活动规划;在检查经济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同步检查质量工作;在落实相关部门职责的同时,一定要明确质量职责。坚持“三个标准”:即质量兴市活动要在当地党政领导认识一致的基础上,由当地政府主动组织开展;要有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具体的质量兴市活动实施计划;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明确“第一责任人”,把质量兴市活动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政府,使企业受益,老百姓得到实惠。
   二是推进名牌战略要在“育”字上下功夫。名牌意味着高品质、高价格和高利润。据国际权威机构最新统计,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销售额却占到了全球的五成以上。从更高层次上说,名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力的重要表征,可以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没有世界名牌就没有现代化的经济强国。现在第四次产业转移正向中国袭来,根据世界产业转移规律,第一次产业转移给美国留下了通用电气、惠尔浦,第二次给欧洲留下了西门子、伊莱克斯,第三次给日本留下了三洋,给韩国留下了三星和LG等名牌。现在,世界第四次产业转移正向中国袭来,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我们江苏的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级政府要按照《江苏省名牌战略实施纲要(2005—2010年)》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创造名牌产品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各类企业要坚持不懈地走品牌化经营道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创建和发展名牌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要在培育上狠下功夫,要集中整合人力、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等优势资源,在已经掌握了关键技术、具有开发能力的企业中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拳头产品,将技术含量高、经济规模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作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联合舰队中的“旗舰”,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装备,一流的工艺和一流的人才培育和塑造一流的产品和企业。
   三是加强企业质量管理要在“新”字上下功夫。质量工作的精髓就是要不断创新,这也是质量工作的魅力所在。全省广大企业要瞄准国际先进企业,一要做到机制创新。企业要建立起对领导、各级员工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让优胜劣汰机制真正在企业活起来。二是要做到结构创新。减少企业管理层次,使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向扁平化管理结构转变,并逐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从而形成面向市场、适应竞争、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的质量管理新机制。三要做到方法创新。去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这是企业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的重要标准之一,全省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国名牌和江苏名牌企业要积极创新运用,不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同时,不仅要坚持已有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和方法,还要努力学习、借鉴和使用六西格玛等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新方法。四要做到内容创新。不仅要注重制造过程的硬件质量,更要注重服务品牌、商标等软件质量,要在服务质量、品牌知名度、企业形象等软件方面不断创新。
   四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在“严”字上下功夫。要始终坚持“打假”与“扶优”相结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严厉的措施对涉及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重大案件及重点区域制假售假问题严惩不怠,保持打假高压态势,形成威慑力,使制假分子不能为,不敢为。当前,要重点抓好食品质量安全,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以打假保安全、打假保健康、打假保节日等为主题的系列打假活动。要集中力量抓好生产领域假冒伪劣的源头,严格执法,严防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着力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产品出厂关,净化市场流通关,为优化市场经济秩序恪尽职守。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