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生产许可>>生产许可>>

纪正昆司长在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4-05-31 00:00:00 www.aqsiq.gov.cn

关于印发纪正昆司长在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产品审查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于2002925日至26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管理工作座谈会。纪正昆司长在会上系统论述了生产许可证工作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总结了生产许可证工作的基本经验,阐述了产品质量市场准入体系的总体设计以及生产许可证制度在产品质量市场准入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对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改革、规范和完善提出了具体要求。纪正昆司长在会上还介绍了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加强质量检验机构监管问题。现将纪正昆司长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你们认真组织学习,狠抓落实,进一步做好生产许可证工作。

特此通知。

  二○○二年十月十六日

纪正昆司长在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管理工作座谈会今天就要结束了,会议开得很成功。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同志们讲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983年,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对全国重要工业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要求。198447日,国务院以国发〔198454号文发布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正式开始在全国对重要的工业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18年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对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全国从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拚搏的结果,是很不容易的。

经过18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不断地改革和进步,最终实现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统一管理。特别是1998年机构改革以后,形成了新形势下我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管理体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机构逐步地健全了。现在有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99年又相继成立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审查中心,具体承担一些日常管理和研究工作。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到目前为止,全国共设立了60多个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批准了200多个国家及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承担着生产许可证发证的检验任务。因此,应当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这项工作确确实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

此外,18年来我们不断完善法规建设。1984年国务院发布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这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直到现在仍然是从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经过近10年的不断努力,今年总局颁布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总局第19号局长令)。这个办法来之不易,在多年来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的经验,我们还颁布了一大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是我们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

18年来,我们一共对400多种产品,9万多个企业颁发了10万多张证书。我们要充分肯定18年来生产许可证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因此,这项制度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总结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深刻思考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加入WTO后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产品质量市场准入体系,使得生产许可证制度成为市场准入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项工作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再认识一下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两只手相加。300年多前,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建了市场万能论,认为市场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主导着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因此,他认为市场经济就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的调节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这是最初的经典。到了19世纪,市场经济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欧洲工业革命的实践证明只有市场调节不是市场经济,必须再加上另外一只手,这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或称国家的行政干预。国家的行政干预这只手如同一只看得见的手,是一只有形的手在主导着经济的发展。因此,从经济学的理论来说,现代市场经济就等于两只手相加。一只手是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的引导;另一只手是看得见的手,它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无论有多少种模式,只不过就是这两只手哪一个多一些,哪一个少一些而已。美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市场调控的这只看不见的手多一些,但也同样具有政府的行政干预;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市场调控的这部分不少,但政府行政干预的这块比美国多;我们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政府的行政调控这只手绝不能弱,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还要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上述认识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这样一个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在经济学理论上找到了它的依据,建立了它的位置。前一阶段从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的同志们有很多茫然,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鼓噪。有人说,生产许可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没用了,入世以后全都要靠市场,政府的干预不要了,管理不要了,仅靠市场发挥作用就可以了。说市场经济就是一只手,这从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在经济体制上主要应体现在两主。第一个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江总书记在“5·31”讲话当中特别强调,在新的世纪,我们仍然要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一个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是强调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许可证的发证工作,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这样一个主体。第二个就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国家要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哪些产品需要发生产许可证,哪些产品需要调整,要考虑到国家的支柱产业,这就是生产许可证制度要紧紧地围绕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一主题。没有这样一个落脚点,这项制度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所以,同志们一定要从理论上,要从党建立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高度去思考、认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地位,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与时俱进,改革完善。

如何建立产品质量市场准入体系,可以用五句话来勾画出它的基本框架。这五句话就是一个总体设计:

第一句话,突出重点,实施分类监管。什么是重点?一是重点产品,就是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老百姓反响最强烈的产品,这是我们质量法所规定的三大类产品,是我们的重点。那么按照WTO/TBT的规定,也就是那些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反欺诈、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这些方面的产品,是我们要重点监管的对象。二是重点企业,我们要实行监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是事先保证的措施,我们还有事后监督。如果要搞监督,搞抽查,突出的重点企业是哪些呢?是那些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小型企业和不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20年来质量监督工作证明了这一点,个体工商户平均合格率不到60%。三是要突出重点项目。生产许可证工作发证检验中,绝大部分产品进行全项目检验,但是监督工作当中,要逐渐突出重点检验项目,那就是强制性标准规定的项目。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不得生产、销售、进口、使用。这就是要突出重点,要按照不同的重点实施分类监管,这是我们要在质量监督工作当中进行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句话,是加强政府监管的力度,履行好政府监管的职能。强化政府监管手段,履行好政府监管的职能,这就是刚才所说理论当中的有形的手,这只手一定要强。我们现在加强质量监督工作,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多强有力的手段。首当其冲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这是一项重要手段。第二个手段是监督抽查。国家监督抽查制度是1985年建立的,实施17年来,国家的200多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确实为这项制度的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总局表彰质量监督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不会忘记这200多个国家中心。国家监督抽查和省级监督抽查对提高质量,特别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引导消费、扩大内需起到了引导的作用。第三项制度也就是我们正在搞的以食品为切入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创新局面所搞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要建立工作机制的制度。第四项政府监管的强制措施是企业的调查,从根本上来摸清企业保证质量的基本条件,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一项新的工作。此外,我们还有最近国家质检总局和认监委所公布的实行部分产品的强制性认证,这都是一些强制性的政府监管有力手段。发挥好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把这些监管的制度一项一项地完善好,这对建立市场准入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句话,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通过扶优扶强提高产品质量。这句话就是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要让市场起作用。在这方面已有一系列的制度,比如说实施中国名牌、国家免检、原产地域保护以及国家局正在研究、酝酿的关于质量奖励制度等一系列鼓励、引导的措施,都是体现扶优扶强的。把大型企业、质量有保证的企业、知名的企业通过这些政策扶植起来,使他们起到带头作用,从而引导其他企业,带动其他企业提高质量,这是市场准入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句话,是要激励企业,督促企业,完善自律机制,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质量的根本以及第一责任是企业。企业是质量的创造者,产品是它创造的,保证质量的根本在于企业。因此,我们要引导企业逐渐地建立三大体系。一是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没有高水平的标准,就没有高品质的产品。二是要激励企业和督促企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和产品质量检验体系。产品没有量值传递的保障,产品出厂没有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就很难保证质量,这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因此,我们从事质量监管工作的同志们就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督促企业做好这项工作。三是要督促企业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和条件,很难说一个管理混乱的企业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督促企业建立这三大体系就能够促使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因此,第四句话最根本的就是督促企业建立自律机制,使企业自觉自愿地提高质量,这样市场准入体系在保证产品质量上才能有根。

    第五句话,是要不断完善法规建设,为建立市场准入体系提供法律保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等,应当说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体系。我们要在建立市场准入体系当中,结合市场经济要求以及WTO的要求,不断地修改、完善和补充这些法律、法规,为我们建立这个市场准入体系提供保障。所以,我说这五句话就是要使从事生产许可证工作、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的同志,把各自的工作都放在这样一个大的体系当中,找出定位,提高认识。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上了水平,上了档次,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我们一定要从这些方面增强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做好生产许可证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二个问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切实改革、规范和完善好生产许可证工作。

    18年的质量监督工作和生产许可证工作的实践可以总结四条经验,需要在今后实际工作中予以坚持和发扬:

    第一条经验是必须使生产许可证工作和质量监督工作紧紧地围绕国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固地树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我们的一切工作如果离开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个宗旨,事业就不会发展,也就没有根基,也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政府的支持。生产许可证工作无论怎么做,在关键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这项原则。

    第二条经验是必须要坚持科学、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这是我们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从事生产许可证这项工作是有很大权力的,企业把我们手里所掌握的权力认为是有生杀大权。国家的法规给了我们地位,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就不得生产、销售这种产品,给证和不给证这样的权力是很大的。因此,我们要想把这项制度实施好,必须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才能保障这项制度的生命。

第三条经验是必须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监督一个产品,整顿一个行业。坚持事先保证和事后监督相结合,两手一起抓。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监督和服务,我们必须把监督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融监督于服务之中;二是事先保障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发生产许可证这是事先保障,监督抽查是事后监督,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绝不能偏废一头,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研究思考改革措施所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第四条经验是必须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尤其是要调动好国家局、地方局、行业部门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个综合管理、相互促进的体系。综合治理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绝不能偏废。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虽然是国家证,但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国家局一家来干,而是要充分地发挥好有关行业部门、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要调动好地方局特别是省局的积极性。发挥好各方面的作用,这样形成一个综合治理的态势。这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是总结多年的经验、教训得来的。

这四条经验是基本经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进一步坚持。  

此外,要进一步做好生产许可证工作还必须要转变观念,这是我们改革和与时俱进的前提。观念不转变,工作也就做不好。因此,我们要实现以下“五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要从对企业的监管主要采取行政手段这样一个监管方式转变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行政上来。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部门说了算,发一个文件就是法律。而现在必须从这样一个监管模式转变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行政,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法规建设非常重要的原因。去年,新的监督司组建,生产许可证工作首先抓的就是总局第19号令,19号令搞了10年才出台。这次会上又提出了许多规范性文件,要进一步完善法规建设,使依法行政有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先立规矩,这也是加入WTO所必须做到的。

第二个转变是要从把提高质量以政府监督为主,转变到既要强化政府的监管又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还要督促企业完善自律机制这样三管齐下的监管模式上来。过去只强调了政府监督,这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要采取的措施。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行三管齐下,政府监管不能放松,市场引导必须加强,同时要督促企业完善自律。

第三个转变是要从过去生产流通一齐抓这样一个工作思路,转到狠抓源头这样一个工作思路上来。打假、事后监督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而生产许可证制度正好是抓源头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是事先保证的重要措施。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作用,要实现这样一个工作方式的转变。

第四个转变是要从过去注重监督的数量,转变到突出监督的有效性,注重监督的质量上来。要由数量转变到提高监督的有效性,这需要我们研究若干可操作并且见实效的措施,不能再去做那些形式上的、华而不实的或者是一时看不到效果的事情。18年来,对400多种产品,9万多个企业发了10万多张证书,这数字是很可观的,代表了我们的成绩。但是发证以后的效果怎么样?对提高质量起了哪些作用?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五个转变要从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工作方法,转变到突出重点、分类监管、建立工作机制这样的工作方式上来。过去讲监督就如同人家形容的那样: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什么都管,有效性却不高。要突出重点,分类监管,突出建立一些工作机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就是要建立一个工作机制。总之,做好生产许可证工作,我们总结了四条经验,提出了要转变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生产许可证工作的改革、规范和管理,特别是要加强生产许可证工作的管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今年湖南邵阳越权批复企业生产许可证的申请,这件事情在中央电视台曝光以后,对我们从事生产许可证工作的同志们来说,确实应当敲响警钟。不加强生产许可证工作的管理,就有可能葬送这项制度。近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深刻地思考了这个问题。那么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革好、完善好、规范好生产许可证工作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是要调整好发证产品的目录。生产许可证目录要实行动态管理,该发证的产品一定要坚持下来,该放开的产品一定要放开。现有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的清理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搞了一大本。最近在129类发证产品的目录中,又加进了一些危险化学品。目录调整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严格按照WTO/TBT规则抓住安全、卫生、环保、反欺诈这些重要的工业产品。今年发证的目录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施好危险化学品的发证工作。计划今年要发4大类97种危险化学品,主要是涉及到剧毒、高危险性的产品和危险化学品包装物,这是第一批要抓的。最近发现国家明令淘汰的一些农药,还有企业在生产,而且在流通过程中管理混乱,发生了好几起违法犯罪分子用剧毒农药进行投毒的事件。因此农药的发证,危险化学品的发证,一定要严而又严。今年国务院颁发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包装物涉及到生产、销售、仓储、运输、使用五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我们这个部门负责的就是生产这个环节,发生产许可证。因此,对于危险化学品发生产许可证必须要保证不具备条件的坚决不发生产许可证。不具备条件而发了生产许可证,将来企业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出了事故,我们就有责任。明年我们还有329种危险化学品要相继列入到目录,制定实施细则,发布第二批实行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危险化学品有许多还没有强制性标准,很多是推荐性标准,因此列目录首先要抓标准。调整目录,就要把该抓的必须抓起来,把该放的在适当的时候就放,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来调整目录。

第二是要强化国家的统一管理,逐步完善生产许可证管理体制。18年来,管理体制正在不断地完善。1998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国家统一管理,部门审核发证,地方技术监督局负责行政执法。98年机构改革以后到现在,管理体制也是三句话,但是内涵大大不同了。现在的三句话是:国家统一管理,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及有关审查部审核发证,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依法查处。这种体制的改变关键是在上面的两句话,它有一个重大的变化。98年以后,很多工业产业部门撤消了。过去是部门审核发证,现在是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发证;过去是盖着部门的章,现在是盖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的一个章。那么要强化国家统一管理,可以概括为五统一:一是统一制定法规、规章和制度;二是统一发布发证产品目录和调整目录;三是统一审批审查部和审批实施细则;四是统一审批承检机构;五是统一发证。我们必须要坚持和强化国家统一管理。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调动和发挥行业部门以及多年从事生产许可证工作方方面面的力量。尽管现在的管理体制有所改变,但是这支队伍是由方方面面组成的。

第三是在改革、完善、规范当中切实加强监管。一是开展自查自纠,坚定不移地取消临时生产许可证。临时生产许可证在89年确实有法规的地位,那是在程序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为了使企业在申请直到取证前能有一个合法生产的地位所办的一个手续,但也没有叫临时生产许可证。这一次我们在制定19号令的过程中,严格了这段程序,补充了一个受理通知,这就是一个正式的法律地位。取消临时生产许可证,这是我们要下的第一个决心。二是要严格发证程序,坚持标准,严格审查,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决不发证。要实行责任制,谁审查谁负责,审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如果一旦发现对于那些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发证了,就要实行责任追究,首先追究组长的责任,撤消审查组组长的职务,并且不允许再从事生产许可证的工作。这是一项严肃的纪律,绝不能放松。三是一定要缩短发证的周期,提高发证的效率。过去生产许可证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确实出现过一类产品发一两年,企业反响很大。现总局第19号令具体地规定了时限,归纳起来从受理企业申请到发证最长不超过六个月,这是为缩短发证周期实行的一个非常具体的措施。要提高发证效率,缩短周期,体现监督和服务相结合。四是要实行年审,这是19号令所规定的一个新内容。为什么要规定年审呢?就是要解决发证后监督乏力的问题。发证后有效期四、五年,这个中间怎么样,缺少监督。因此19号令明文规定要实行年审,年审是加强监督的一项措施。年审要简化手续,便捷。五是要加大无证查处的力度。加大无证查处这是保证生产许可证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过去无证查处的情况不是很好,监督乏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法规不健全。总局第19号令专门设的一章是罚则,对各种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有关的规定进行处罚,如:49条、52条、53条、56条。49条是说生产的产品和取证的产品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要给予严历的行政处罚,责令停止生产,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货值金额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要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除此之外,19号令还规定情节严重的要吊销生产许可证。为了加大无证查处的力度,在法律依据上,罚则的设置是非常细致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地执行总局第19号令,严格执法,该吊证的一定要吊销证书。六是要加大监督抽查的力度。要在适当的时候不仅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还要对认证的产品,获得国家免检和获得中国名牌等取得名誉的产品,组织专门的国家监督抽查,加强发证后的监督。

第四是要加强基础建设。所谓加强基础建设,就是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首先是审查员队伍,我们一定要端正生产许可证发证的指导思想,决不能把生产许可证这项制度作为收费敛财的一个手段。其次逐步做到审查员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今年总局已经培训、注册了147个师资,这147个老师经过专门的培训之后,他们就是要下去对审查员进行培训,一批带一批,一层带一层。审查员队伍要建立成为一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善管理的队伍。现在正在建立审查员的专家库,通过建立专家库,使得审查员队伍建设逐步规范。审查员原则上不能用企业的,因为同行业的审查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技术诀窍和技术创新。因此,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公证性,我们原则上不允许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审查工作。此外,要对审查员实行职业资格。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非常重要,在国家局的整个信息库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中,监督司信息网络的建设,占了相当的地位。已有一批软件和系统正在建设之中,生产许可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逐步实现网络的链接。三是加强法规建设。法规是工作的基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是1984年颁布的,应当说现在仍然是我们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们正在锲而不舍地推进修改这个《条例》。今年已经和国务院法制办进行了联系,首先列入计划,下一步集中精力修改出一个比较完善、适应新形式要求的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新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条例》,这是我们的目标,这是一个重要的法规建设。我们还要不断地完善生产许可证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逐步走向法制化。此外,我建议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参照总局的管理模式成立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承担日常的具体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为实施好生产许可证这项制度创造条件。

第三个问题,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开创质量监督工作新局面。

这项工作在地方主要是由质量监督处来具体实施的,但是它和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是密切相关的,需要从整体、全局的利益出发,把实施生产许可证18年的经验借鉴到食品质量安全许可这项制度当中去。去年第4季度国家质检总局部署了对全国生产米、面、油、酱油、醋这5类食品的两个专项检查,一是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的调查,二是国家的专项抽查。经过4个月的艰苦工作,查清了全国生产米、面、油、酱油、醋这5类食品的基本状况。两查结果表明,现在全国生产米、面、油、酱油、醋的企业一共有60085家,这是过去谁都说不清楚的事,我们现在已经查清了。其中,79%的企业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可见米、面、油、酱油、醋整个生产力水平之低;有15.6%的企业没有营业执照;有25%的企业不执行标准,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标准;有64%的企业产品出厂根本就不检验,或者根本就不具备检验的能力。这组数据说明,相当的企业不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必备条件,怎么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再说质量,此次共检测50576个样品,平均合格率59.9%,质量确实令人担忧。第一,最差的是酱油,合格率仅有31.4%,三分之一还不到。酱油的主要质量问题是氨基酸肽氮不合格,没有酱油味。第二,面粉的合格率是34.6%,刚刚够三分之一。面粉的主要问题是增白剂严重超标,老百姓专门去买的那个大白馒头,岂不知那里面有多少超标的增白剂。面粉的另一个问题是水分超标,水分超标就容易发霉,产生黄曲霉素而致癌。第三,醋的合格率是47.4%,还不到一半。主要的问题是醋酸过低,醋酸越低,成本越低,企业偷工减料。第四,植物油的合格率79.2%。主要问题是酸价过高,酸价就是哈拉味,是致癌物质。第五,大米的合格率是85.1%,大米的合格率很高,就给了社会一个很好的信息。曾经在全国一度沸沸扬扬的有毒大米,让老百姓诚惶诚恐,那只是个案,不是普遍问题。因此,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抓好食品质量安全,实行食品市场准入是十分必要的。

今年总局部署全国首先对米、面、油、酱油、醋实行市场准入,包括三项内容:第一项内容就是企业保证条件的审查。要从十个方面对企业保证条件进行审查,包括原材料、产品标准、生产设备、生产环境、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检验设备检验能力、包装、运输、仓储和多年来被监督的情况。这十个方面针对每一种产品都制定了一本实施细则,具体化了就是技术法规。从十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可以生产,不符合条件的不给发证。第二项内容强制检验。按照《产品质量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产品必须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这是《产品质量法》强制要求检验的。实施强制检验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发证检验,企业符合条件,抽样进行全项目检验都符合规定要求才发给食品生产许可证,允许生产;二是出厂检验,每批出厂的产品必须经过检验,要检验合格。工厂有检验能力的,自己检验合格,我们定期实行监督。没有检验能力的,要督促企业和有关质检机构签订委托检验合同,进行出厂的委托检验。第三项内容就是实施市场准入标志。我们设定的QS标志,那就是质量安全的英文字头。今后,凡是取证经过检验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就要加贴市场准入标志QS。今年实行的是米、面、油、酱油、醋,同时对肉制品、奶制品、茶叶、饮料、调味品这五大类产品进行调查,为明年发证做准备。这样经过若干年滚动实施就形成了工作机制。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从事生产许可证工作的同志们和监督处密切合作,把好的经验传给他们,积极地配合来支持这项工作。现在,全国31个省除了西藏还不具备这个条件之外,其他30个省都按照国家局的部署由各省监督处负责实施这些工作。

第四个问题,关于加强检验机构的监管。

加强对质检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工作,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质检机构现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入世了,国外的检验机构要进来,两年允许合资,三年允许控股,四年允许独资,这就是说四年以后国外的检验机构就要独立地在我国建立检验集团。因此检验机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相当一批的国家中心在机构改革中处境非常困难。我们也在积极地关注着这个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国家中心而且涉及到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质检机构的改革。现在监督司负责检验机构的监管工作,我们正在研究探索如何改革质检机构,如何来规范我们的工作。我们还要召开专题会来研究这个问题,已经列入议事日程。 

希望全国从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的同志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在新的形势下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实施得更好,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