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生产许可>>生产许可>>

质检监函[2003]26号 关于印发全国质量监督工作会议工作报告的通知

2004-05-31 00:00:00 www.aqsiq.gov.cn
06-1009:22  
    

质检监函[2003]26号

 

关于印发全国质量监督工作会议工作报告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

全国质量监督工作会议于4月18日至20日在厦门召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纪正昆司长作了题为《坚定信心、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对2002年质量监督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对今年的质量监督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现将工作报告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狠抓贯彻落实,按照总局要求,全面完成2003年度质量监督各项工作。

 

 

                          二oo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坚定信心  开拓进取  真抓实干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全国质量监督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纪 正 昆

(2003年4月18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质量监督工作会议是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形势下召开的。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过去一年质量监督工作的经验和成绩,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按照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的精神,全面部署2003年质量监督的各项任务,动员全国质量监督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推进质量监督工作再创佳绩。总局领导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听取了汇报,充分肯定了一年来质量监督工作取得的成绩,对新形势下做好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秦平副局长在百忙之中莅临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将进一步鼓舞全国质量监督战线的同志们,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不断开创质量监督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就具体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一年来质量监督工作的回顾

200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党和全国人民。一年来,以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不竭动力,全国质量监督战线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得到空前增强。以狠抓源头、严格把关为神圣职责,质量监督工作不断加强,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以努力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为奋斗目标,质量监督各项工作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全面落实从源头抓质量的重要职能,质量监督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年来,全国质量监督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肩负从源头抓质量,把好产品质量市场准入关的重要职责,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狠抓落实,从源头抓质量取得重大突破,质量监督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是理清了从源头抓质量的思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一年来我们结合质量监督工作的具体实际,经过充分调查研究,逐步理出了突出重点,强化监管,抓小稳大,扶优扶强,依法行政,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市场准入体系的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新思路;二是找准了从源头抓质量的切入点,建立了新机制。2002年5月我们在厦门召开了全国质量监督工作会议,向全系统全面部署了从源头抓质量的各项新任务,特别是部署全国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可以说,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我们在“三个代表”与时俱进、执政为民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对原有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一次改革和完善,推动了质量监督在观念、机制和工作三个方面的创新实践。以此为切入点,有效地建立了从源头抓质量,大力推进质量监督工作的新机制,为解决质量监督系统的长效发展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三是强化了从源头抓质量的制度建设,初步构建了质量监督工作狠抓源头的制度体系。一年来,通过进行改革、规范和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国家免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监管等各项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呈现了新的气象,发挥了新的作用,从源头抓质量的职能得到了切实落实。

(二)质量监督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明显增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年来,着眼于不断增强质量监督工作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全国质量监督战线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聚精会神谋发展,埋头苦干求发展,深化改革促发展,不断拿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在六个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1、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严把食品质量安全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取得新突破。2002年我们在全国建立实施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产品强制检验制度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QS标识制度,闯出了一条从源头严把食品质量安全关的新路子。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从源头抓质量的重中之重和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局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坚决贯彻总局部署和要求,周密安排,狠抓落实,确保了这项工作的稳步实施和深入推进。江苏、湖南、上海、吉林等很多地方还结合本地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很好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一年来,在总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国省、市、县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分工负责、团结协作,这项工作开局平稳,进展顺利,取得了重大成绩。

――米、面、油、酱油、醋5类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顺利实施,取得重大进展。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2002年首先在全国对存在突出质量安全问题的米、面、油、酱油、醋5类食品实施了这项制度。截至目前,已向全国1969家生产企业发放了2208张食品生产许可证。目前,这些企业生产的5类食品已全面投放市场,进入广大百姓日常生活。实践证明,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广大消费者创造了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同时也有助于积极推动食品产业结构的调整。据统计,这项制度实施以来,相当数量的5类食品家庭作坊式小型企业已经停止生产或即将倒闭,为这些小型食品企业提供低档榨油机、磨面机的食品机械企业也纷纷转产。同时一些产品档次高、品种多的大型食品加工设备生产企业随着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深入开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开展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茶叶、饮料等新5类食品生产企业的专项调查,为全面实施这项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按照总局部署,全国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从2002年9月开始,历经4个月的艰苦工作,对全国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茶叶、饮料等新5类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的专项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了这5类食品全国生产企业的基本条件,查明了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和原因,建立了这5类食品全国生产企业的质量档案,为今年对这些食品全面实施这项制度做好了准备。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这新5类食品的生产企业共计20606家,其中饮用水9396家,果汁饮料1765家,味精236家,白糖327家,酸牛乳1144家,杀菌乳859家,灭菌乳743家,熏煮香肠1425家,熏煮火腿972家,绿茶3302家,茉莉花茶437家;按企业规模统计,大型企业875家,中型企业1242家,小型企业18489家,分别占总企业总数的4.2%,6.1%和89.7%。在小型企业中,10人以下的小作坊为9329家,占45.2%;从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来看,无标生产、不具备成品检测能力和产品出厂不检验的,分别占6.5%、67.3%和8.5%。调查结果表明,全国这5类食品生产企业,有一半以上不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必备条件,产品质量也存在严重问题。这再次充分说明,从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备条件抓起,对量大面广的食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度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进一步加强法规和队伍建设,确保这项制度的生命力。为保证这项制度的顺利实施,总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和《小麦粉等5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全国开展这项工作进行了明确具体地指导。同时,各省也结合具体工作,配套制定了若干具体的工作制度和指导性文件,从工作的前期准备、材料审查、现场审查、证书发放和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细化。河南省在实施这项制度以来,先后制定了《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工作责任制》、《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工作程序》、《企业应具备的管理制度目录》、《企业自查制度》、《审查员管理制度》、《工作信息报告制度》和《获证企业监督抽查制度》等多项规范性文件,确保了这项工作的科学、规范和高效。江苏省局采取现场观摩、以点带面的作法,确保审查质量,为全省顺利实施这项制度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核员队伍,2002年10月,总局对全国推荐的146名人员进行了审查员师资的统一培训,有143名考核合格,获得了审查员教师资格。这些师资力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对参加企业审查工作的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并于今年2月23日,总局采用统一试卷、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组织了首次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员全国统考。经统一阅卷,按照统一的合格标准评判,全国参加考试的2603人中有2417人考核合格,具备了审查员资格,将成为企业审查工作的主力军。

2、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的有效性,在促进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方面取得新突破。2002年各省局按照全国质量监督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从确保有效性、强化权威性、增强针对性、提高可比性、扩展社会性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完善抽查工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性不断提高。同时,各省参照《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普遍制定或完善了本省监督抽查工作的法规性文件,使全国监督抽查工作在工作程序、抽查重点及后处理方面实现了初步统一。2002年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8412家企业生产的224类9447种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78.4%,比2001年提高2.6个百分点。地方监督抽查共抽查65万家企业生产销售的75万批次产品,查出不合格产品21万批次,批次合格率78.2%。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结果都表明,目前全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并呈上升态势。2002年全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进一步突出了监督抽查的重点。国家监督抽查切实加大了对《国家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内的重点产品、产品抽查合格率较低的中小型企业、区域质量问题严重的重点地区和关系安全健康、涉及强制性标准的重点项目的抽查力度。全年共抽查6696家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生产的7395种产品,分别占抽查企业和产品总数的79.6%和78.3%。共抽查6631种涉及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占抽查产品总数的70.2%。同时,各省局也都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等产品作为重点,强化监督抽查力度。2002年全国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抽查27万家企业生产销售的40余万批次食品,抽查企业和产品数都占抽查总数的40%以上。此外,各省还根据本地经济特色和产品质量状况,制定当地的重点监控产品目录,对这些重点产品加大抽查力度,进行专项整治,大力解决区域性质量问题,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海南省局本着促进提高省内优势产业和热带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目的,加大了对食盐、橡胶、白砂糖等特色产品和农药、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的监督抽查;浙江缙云地区的荧光灯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但长期以来抽查合格率很低,区域质量问题严重。2000年抽查11家企业生产的11批单端荧光灯,均不合格。去年以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当地政府协作,突出抽查,强化整改,加大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抽查12家企业生产的13批产品,全部合格。质量的稳步提升,促进了当地荧光灯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销售额和出口额都有了成倍增长。可见,通过加大对重点产品和重点地区的监督抽查,进行区域质量问题专项整治,实实在在地实现了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进一步加大了跟踪抽查和专项抽查的力度。2002年国家监督抽查共对173类产品进行了跟踪抽查,占抽查类别总数的77.9%,对以往抽查不合格的企业和区域性质量问题严重的地区基本做到了全面跟踪。跟踪抽查的产品中有45类产品的抽样合格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各省局也以连续跟踪抽查为主要手段,对重点监控产品和存在区域质量问题的地区建立了长效管理和预警机制,巩固整治成果,防止质量水平回降。同时,总局统一组织辽宁、山东、广东等10个省市对热轧带肋钢筋和桶装饮用水两类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共抽查520家企业生产的597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60.1%和61.1%。针对抽查发现的严重问题,全国普遍开展了对这两类产品的专项整治。福建、杭州等省市还对当地桶装饮用水的生产企业进行了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的普查,对不合格企业在整顿处理的同时,积极帮扶,使桶装饮用水整体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实践说明,通过对某一类产品进行跟踪抽查和专项抽查,提高抽查工作的可比性和针对性,有利于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抽查一类产品,整顿一批企业,提高一个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目的。

――进一步强化了后处理力度,充分体现了监督抽查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根据《产品质量法》和《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对10家企业生产的存在严重质量缺陷的插头插座产品,实施了强制性收回。在总局的统一部署下,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列入强制收回名单的10家生产企业及时采取了强制措施,查封库存产品53460个,收回17786个,为消费者退货2389个,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了监督销毁或必要的技术处理,有效地遏制了劣质产品的蔓延。同时,全国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随即展开统一行动,对插头插座产品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大大净化了国内插头插座产品市场。实施强制收回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不合格企业产生了巨大的震慑作用。据了解,产品被收回的10家生产企业,市场和效益严重受损,几乎都已停产或倒闭。同时,各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不断加强公告、曝光、处罚、整改和通报等各项后处理工作,特别是在深化、细化、确保实效方面下功夫,探索实施了很多新办法。广西区局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作用,不断加大公告和通报等后处理工作力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陕西省局根据抽查结果和不合格企业整改复查结果,把生产企业分为A、B、C、D四类,对划入不同类别的企业分别采取帮扶、整改、黑名单、黄牌警告,建议吊销证照,依法取缔关闭等不同的后处理手段,进行分类管理,加大了扶优治劣的工作力度。

3、进一步强化生产许可证工作,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新突破。2002年是生产许可证工作加大力度、加强管理、完善提高的一年。全年共发放生产许可证9194张,获证企业8647家,发证力度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完善:

――加强基础建设。一是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2002年4月出台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很好地规范了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对依法实施行政审批工作提供了法规保障。为确保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总局又相继制定实施了《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审查部管理规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年度监督审查规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证程序》、《生产许可证工作人员守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二是加强机构建设。进一步明确并强化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和审查部的管理职能,并新设产品审查部23个,新批检验机构84个,有力地保证了发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实施了审查员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度,出台了审查员教师和审查员培训的管理规定。总局连续组织4期审查员教师培训班,共培训教师151人,146人培训合格,具备了审查员教师资质。同时,根据培训工作的总体计划,全国各省(区、市)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和各产品审查部都相继展开了审查员培训工作,现已举办培训班86个,培训审查员3800余人。通过培训考试,进一步提高了队伍素质,并初步建立了专业审查员队伍档案库。

――加大管理力度。2002年,针对一些地方生产许可证工作存在的制度不严、管理混乱、越权审批等问题,总局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按照“五统一”原则,强化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大了全国许可证工作的管理力度。各省局按照总局要求,迅速深入地就临时生产许可证、越权审批以及滥收费等情况进行了清理整顿和自查自纠,全部停止了临时生产许可证的发放,纠正了违规行为,严肃处理了违法违纪工作人员。并以此为契机,从完善规章制度抓起,普遍建立实施了审查组长负责制、责任通报和追究制度,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强调依法行政,在行风和作风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效。

――全面启动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的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对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要求,总局迅速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具体的部署,设立了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和容器的审查部,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工作计划。在总局的统一部署下,各省局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对危险化学品及其生产企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和研究,掌握了基本情况。据调查,危险化学品共有1770类4000余种产品,其中目前已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产品约400种,涉及全国近万家生产企业。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目前已开始第一批4类97种剧毒高危产品的发证工作,并已完成第二批6类329种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实施细则的制定,发证工作也即将启动。

4、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有序开展,在扶优扶强,扩大内需,引导消费方面取得新突破。2002年国家免检产品在前两年14类产品的基础上,新增电话机、建筑型材、羽绒服等10类产品。这24类产品,全国共上报283家企业。经最后审定,共有155家企业获得免检。同时还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干红(白)葡萄酒、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食醋、酱油、火腿肠、高温灭菌奶、瓶装饮用水等10类食品开展了专项免检工作,共有263家食品企业获得免检。国家免检制度实施三年来,各省局坚持标准,严格审查,积极上报,已有789家企业获得国家免检荣誉,涉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食品、日用消费品、纺织品等34类产品,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同时,免检产品和免检制度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出现了大型商场非免检产品不进货,重要工程项目非免检产品不中标,广大消费者非免检产品不购买的可喜局面。实践表明,实施国家免检制度意义重大。一是通过免检,扶优扶强,促进了优质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强规模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通过免检,以政府名义为企业树立质量信誉,促使免检的龙头和骨干企业市场占有率以及行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建立一个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三是通过免检,增强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感,有利于实现中央确定的扩大内需、引导消费的经济工作方针。

5、质检机构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在促进技术机构走向市场和改革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按照总局关于技术机构要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面向市场,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一年来全系统上下坚持促进发展与加强监管两手抓的思路,在加强质检机构监督管理方面有了新的探索,打开了新的局面。

――全面开展质检机构基本状况的调查和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为做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根据总局领导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国家质检中心清理整顿力度的指示,去年我们组织有关部门对国家质检中心进行了清理调查,掌握了全国240个国家质检中心的人员、收入、资产等基本情况。同时,全国大部分省局也结合本地质量监督工作实际,对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各类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安徽、江西、广西、吉林和杭州等省、市局,还在进行基本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对检验机构工作情况进行年度审查或专项检查,从质量体系文件、检验人员资质、环境条件、检验方法、样品收发、原始记录、检验报告和用户投诉等各个环节,对检验机构的内部管理、检验水平和工作公正性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调查和深入检查,使我们对当前质检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一是后劲不足,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设备老化、科研滞后等严重问题成为制约质检机构发展的瓶颈;二是定位不明,质检机构普遍对今后自身发展方向感到困惑;三是内部管理不到位,一些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违规违纪情况;四是体制不顺,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等问题,影响了国家质检中心等检验机构的发展和公正性地位。掌握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加强质检机构监管、深化质检机构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组织实施食品检验能力比对试验,加大了质检机构的监管力度。去年,我们按照统一样品、统一方法、统一设备、统一标准和统一判定规则“五统一”的要求,组织全国副省级以上质检所和有关国家质检中心开展了食品检验能力比对试验工作。这次全国比对试验工作之后,各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也陆续以比对试验为重要手段,加强了对本省质检机构的监管考核。通过组织比对试验,一方面考核了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和水平,为配合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授权食品检验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进一步促进了质检机构从内部管理、检验设备、人员培训、业务交流和检验技术研究等方面加强建设,提高水平。实践证明,以行政监管的名义开展比对试验,科学性强、透明度高、威慑力大,是对质检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措施。

――审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机构,有力地促进了质检机构检验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配合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总局批准了第一批45家副省级以上质检机构承担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任务。同时,对各省局批准上报的890家地(市)、县级检验机构进行了备案核准和公布。以申请承担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任务为契机,全国质检机构普遍加强了检验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的建设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检验水平和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三)全国质量监督系统团结奋进,锐意进取,质量监督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创新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2年是全国质量监督系统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的一年。一年来,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凝聚智慧,开拓创新,不断解决新问题,作出新创造,积累了新的经验。及时总结、大力推广这些凝聚着全系统干部职工心血和汗水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质量监督工作的创新发展,是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任务。总结全国工作的经验,我们有以下几点比较深刻的体会:

一是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质量监督工作才能实现长足发展。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以“三个代表”为方向,谋划质量监督工作,我们就能取得新突破;只要以“三个代表”为动力,推进质量监督工作,我们就能实现新发展;只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检验质量监督工作,就能切实增强全系统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二是只有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质量监督工作才能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之中。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任务。只有以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和出发点,质量监督工作才能立得住,站得稳,做得强。

三是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质量监督工作才能永葆活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质量监督工作和各项工作一样,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墨守陈规、裹足不前。只要敢于攻坚,从调查研究入手,认真发现问题,就能确保决策正确,实施有力;只要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就能在实践中不断启发新的思路,开创新的局面;只要善于创新,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制度的改革、规范和提高,质量监督工作就能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四是只有坚持发挥全系统的整体优势,质量监督工作才能有大作为。一年来,总局注重充分发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检验机构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大了对系统内基层质监队伍的锻炼和培养。目前,在国家监督抽查、生产许可证、产品免检和食品市场准入等各项工作中,地方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越来越大,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感情。正是依靠全系统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依靠基层广大干部职工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质量监督事业才能开创出今天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总之,一年来质量监督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总局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系统上下的团结奋斗和锐意进取,得益于质量监督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恪尽职守、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总局监督司,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奋斗在质量监督战线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质量监督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仍需我们今后着力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工作观念还要进一步转变。适应当前的新形势,还要继续加强学习,勇于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逐步树立与国际规则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作观念;二是政令统一、层级管理、上下联动、运转协调的质量监督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全国质量监督工作的整体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质量监督各项工作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还没有得到突出发挥和体现;四是质量监督工作的基础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要突出法制建设和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这是质量监督事业的立业之本、兴业之道。因此,需要我们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拼搏的干劲,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奋进。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努力实践质量监督工作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

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质量监督工作,是质量监督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长期任务。质量监督工作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沿着十六大指引的方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总局的具体部署,认真分析当前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更大发展,取得更大成绩。

(一)把握灵魂,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质量监督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就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个灵魂,切实把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质量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质量监督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深入体会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质量监督各项工作都与“三个代表”要求密切相关,扎扎实实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就是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首先,我们必须始终把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质量监督工作的首要职责。通过狠抓源头、抓小稳大,实施质量振兴、以质取胜战略,着眼于全面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第二,我们必须始终把宣传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惩假治劣,扶优扶强,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着眼于大力倡导以质求胜、优胜劣汰的先进文化,努力使精益求精、诚信为先的民族精神发扬广大,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第三,我们必须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质量监督工作的根本宗旨。通过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关,确保安全,着眼于为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紧扣主题,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进一步提高质量监督工作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完成这一任务,必然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转变,必然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对我们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也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形势下,质量监督工作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在六个方面发挥应有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一是生产许可证工作要有新发展,发证工作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坚决贯彻相关产业政策,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行业效益发挥应有作用;二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要有新突破,要紧紧围绕关系国计民生和质量问题严重的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地区,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发挥应有作用;三是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要有新气象,要进一步扩大产品范围,加大步伐,加快进程,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生命健康安全发挥应有作用;四是产品免检工作要有新成效,免检产品要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拉动内需,扩大出口,推进西部大开发发挥应有作用;五是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工作要上新水平,要紧紧围绕技术机构改革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和规范检验市场,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应有作用;六是建设产品质量市场准入体系要有新举措,通过探索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应有作用。

(三)抓住精髓,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深化质量监督在观念、机制和工作三个方面的创新实践

十六大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年来质量监督各项工作取得的新突破和新成绩都说明,事业要发展,就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大胆改革,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新的形势给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和新问题。发展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我们务必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深化质量监督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

――观念创新,要在全系统内继续深化质量监督工作观念的五个转变。即:把工作方式从计划经济下对企业主要采取行政干预手段,转变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行政上来;把工作模式从过去以政府监督为主,转变到既要加强政府监管,又要严格企业自律,更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三管”齐下上来;把工作方法从生产、流通领域一起抓,转变到狠抓源头,实行事先保证与事后监督相结合上来;把工作目标从过去简单统一、注重监督的数量,转变到强调监督有效性、注重监督的质量上来;把工作思路从过去实行“眉毛胡子一把抓”,转变到突出重点,分类监管,建立监督工作机制上来。

――机制创新,要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的完善的产品质量市场准入体系作为质量监督工作的长期目标。一是突出重点,实施分类监管,大力提高政府监管的有效性;二是强化政府监管力度,从源头做好质量监督各项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扶优扶强的措施,引导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四是督促企业不断完善保证产品质量的自律机制,切实发挥质量监督的整体优势,加大服务企业的工作力度;五是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法规建设,为依法行政,依法治质提供法律保障。

――工作创新,要不断提高质量监督各项工作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推进质量监督各项制度的改革、规范和完善,使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国家产品免检、质检机构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得到进一步整合、创新和发展,不断增强质量监督工作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

三、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埋头苦干,2003年质量监督工作要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2003年是全党全国人民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第一年。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吴仪副总理与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明确要求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质量监督管理,进一步推动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朱鎔基同志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提高产品质量是兴国之道,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之策”。所以,2003年是质量监督工作承前启后,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一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关于质量监督工作的部署,今年质量监督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十六大精神凝聚质量监督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中心任务,全面落实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埋头苦干,重点是在狠抓源头,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改革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建立质量监督工作新机制方面要有新举措、新气象;核心是在加快步伐,深入推进,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市场准入体系方面要有新突破、新成绩;目标是在规范市场,服务企业,引导消费,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方面要有新思路、新成果。按照总体要求,今年质量监督工作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八项重点工作:

第一项工作,加快步伐,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质量监督工作一年来取得的重大成效。可以说,正是由于一年来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想干事、真干事和能干事,我们才切实肩负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质检工作要切实管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的重托,很好地履行了狠抓源头,严把食品质量安全关的神圣职责。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干和苦干,只有“有为”,才能“有威”、“有位”。在这次会上,秦平副局长还将代表总局党组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有关精神、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特别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称食药局)在食品监管方面的职能等问题做明确、深入地传达,并提出具体要求。对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认真领会,坚决贯彻。根据十六届二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食药局的职能主要有两项:一是负责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二是根据国务院授权,牵头组织查处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中央还特别明确指出,国家食药局不代替农业、卫生、质检等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不搞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机构和其他技术机构的重复建设。我们体会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国家食药局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的综合监督部门,其主要职责不与质检、农业、卫生和工商等执行部门相交叉。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认真研究修改食药局的“三定”方案,使之不偏离中央所确定的职责范围。但同时我们也要切实增强危机感,要清醒地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后几年是我们履行好食品监管职能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通知》(国发[2002]15号文)赋予我局的职责,通过采取生产许可、出厂强制检验等监管措施,毫不动摇地承担起对食品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职能。我们一定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信心,坚韧不拔,务必实施好这项事关质量监督事业兴衰的宏伟工程。

――加快步伐,加大力度,全面实施,开创新局面。一是加快老5类食品的发证步伐。目前老5类食品生产企业的发证任务仍非常艰巨。去年7月至今,全国米、面、油、酱油、醋5类食品60085家生产企业中,共有2208家生产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仅占3.67%。去年“两查”结果表明,全国这5类食品60085家生产企业中约有20%即12000家是大中型或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应该首先获证。各省一定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力争在今年8月1日以前,保证这12000家企业获证,这是我们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发证工作迟缓的部分省市要认真总结、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克服困难、迎头赶上。在进一步加大发证力度的同时,各省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发证质量,在企业审查等各项工作中坚决做到“三不”:不降低标准、不走过场、不受地方保护干扰。二是拿出新举措。今年是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关键一年。这次会议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全面部署对方便食品、罐头、冷冻饮品、膨化食品、速冻米面、肉制品、乳制品、茶叶、饮料、调味品等10大类食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度。这次会上,我们将对这10类产品的实施细则和通则进行认真讨论,会后将尽快修改完善,争取5月底前正式颁布,6月至7月全国进行宣贯,确保在8月1日老5类食品开始无证查处的同时,在全国开始对这10类食品全面启动实施市场准入。这样我们就对按GB7635-87国家标准划分的28大类食品中的17大类实施了这项制度,占到食品总类的近三分之二,明年要进行扫尾。按照这样总体规划,滚动实施的做法,通过3至5年的努力,就一定能使全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从源头上得到基本解决,同时全面提升我国食品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三是解决新问题。按照总局要求,2003年8月1日前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老5类食品生产企业的发证工作。8月1日之后,总局将组织全国力量对无证企业进行查处。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对量大面广的特小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及不具备生产条件企业的监督管理和后处理力度,通过政府监管、市场竞争和企业自律三管齐下。一要发挥政府监管的强制作用,联合有关部门坚决取缔无证生产企业;二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大力引导消费者购买加贴QS质量安全标志的产品,使不合格产品及企业退出市场;三要促使企业完善自律机制,帮助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尽快完备生产条件,早日获证。届时,总局将结合部署产品质量市场退出机制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四是总结新经验。各地要认真总结这项制度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总局也将通过广泛调研,及时推广,指导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出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要加大市场准入制度的宣传力度,取得新成效。今年是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开始无证查处的关键一年。要采用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加大市场准入制度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它的社会影响,做到政府支持,企业拥护,群众称赞,为这项制度的全面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这项制度取得扶优治劣,规范市场,引导消费,维护广大消费者切身利益的实效。

――研究建立其他工业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现新发展。加强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食品及其他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研究工作,结合《国家重点监管产品目录》,针对目前国内产品质量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建立其他工业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重点监控产品的市场准入体系。

第二项工作,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监督抽查工作的有效性

今年要着眼于发挥全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整体优势,在全面提高这项制度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方面下大功夫。

――进一步加大强制收回、跟踪抽查、专项抽查和地方抽查的工作力度。总结2002年抽头插座产品强制收回的成功经验,今年要突出重点,扩大范围,加强宣传,进一步扩大这项工作的影响;充分发挥省局作用,不断加大跟踪抽查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的作用,对一些行业性、区域性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的产品组织专项抽查;同时各省局要突出重点、明确目标,不断加大地方监督抽查的工作力度。并将其作为国家监督抽查工作的补充和延伸,保持与国家监督抽查的联动性,进一步提高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提高监督抽查结果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其“三个服务”的作用。今年要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这项宝贵的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挖掘和使用,不断提高科学性和服务政府、服务消费者、服务企业的有效性。一是组织产业、经济、质量检验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重点产品的抽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将此作为一项重要制度,逐步形成对我国重点产品质量状况的科学分析报告;二是以监督抽查结果为基础,建立质量指数指标和产品质量分析评价体系,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全面掌握产品质量状况,进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监督抽查工作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目前,这项工作在浙江等地已初见成效,质量评价指数已经作为当地经济运行指标的重要内容。从今年开始,全国各地都应有目标、按计划地推行好这项工作。

――加强对获证产品的监管力度。今年要对获得国家免检、中国名牌等荣誉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同时加大对实行生产许可证、强制性认证管理及新执行强制性标准产品的抽查,强化获证后的监督力度,确保这些重点产品的质量。

――加大后处理力度,促进不合格企业整改提高。不断完善和改进公告、曝光、收回、整改、处罚、办培训班等后处理制度,强化严肃性,提高时效性,确保有效性。通过对不合格企业的整顿处理,激活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自觉性,进一步强化监督抽查工作的威慑力。

第三项工作,探索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形成质量监督工作闭环监管模式

探索建立产品质量市场退出机制,是今年质量监督工作的新亮点,也是今后质量监督工作要重点进行的创新实践。为此,我们组织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局监督处的负责同志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召开研讨会,就实施这项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基本思路和框架。

――实施市场退出机制的主要目的。研究建立产品质量市场退出机制的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就是要切实解决当前质量监督工作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性不够的问题:一是行政监督和市场调节“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二是监督抽查工作上下脱节,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整体优势发挥不够的问题;三是监督抽查工作后处理力度不大,有效性不强的问题;四是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实施以后,如何实施对大量家庭作坊式企业的后处理问题等等。

――实施市场退出机制的主要原则。一是要突出重点产品。实施退出机制的产品必须是按《产品质量法》和WTO/TBT规定,涉及安全卫生、保护环境、防止欺诈和国家经济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反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二是明确对象和主体。市场退出机制的工作对象和主体是企业。通过对企业产品进行监督抽查,促进企业完善自律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调节作用,使那些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质量信誉低下的企业退出市场。三是必须坚持监督与执法互相结合。质量监督工作是依法行使行政监督权,监督抽查后处理、无证查处等是具体的行政执法。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就是要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能。并且通过实施退出机制,使整治行业和区域性质量问题取得的经验模式化,切实实现抽查一类产品,整顿一批企业,提高一个行业和地区整体质量水平的目的。

――市场退出机制的组织实施。总局充分依靠各省局力量,统一在全国组织实施市场退出机制。一是统一目录。总局以国家重点监管产品为基础,结合各省重点监督检查产品,拟定建立市场退出机制的产品目录,对目录实施动态更新。二是统一细则。总局根据拟定的产品目录,制定检验标准、抽样方法和检验方法“三统一”的产品抽查实施细则。三是统一实施。总局组织各省按照统一的实施细则,在全国同时集中对列入目录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基本摸清这几类产品的质量状况。四是统一公告。总局统一汇总各省局上报的监督抽查结果,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科学分析。同时统一公告全国的抽查情况和不合格企业名单。五是统一后处理。各省局按照总局的统一公告和要求,上下联动对不合格企业实施产品质量预警制度、黑名单制度、强制收回制度、吊销生产许可证、建议有关行政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监管措施。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社会监督作用,使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质量问题严重及质量信用度低下的企业退出市场。全国在实施过程中要保持互动,各省局对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本省存在的严重质量问题,要及时上报总局,由总局安排相关省局进行协查,并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在全国对相关产品实施退出。

实施市场退出机制的意义在于:一,实施市场退出机制以总局为司令部,以省局为主体,是对全国质量监督力量的整合,必将使全国质量监督工作保持互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建立起上下联动、全国互通、层级管理的有效机制,使全国质量监督的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二,实施市场退出机制以监督抽查工作为基础,是对原有质量监督各项制度的整合,必将有效解决生产许可证、食品市场准入和监督抽查等工作如何形成合力的问题;三,市场退出机制与市场准入制度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有效监管规则的尝试。在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将使产品质量监管形成“严格准入,强化退出,有进有出”的闭环监管体系,切实加大对重点产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国家重点监管产品的质量安全,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工作在规范市场,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总局将在今年召开专门会议向全国具体部署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希望各省局与总局一道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共同把这项工作研究好、实施好。

第四项工作,抓住机遇,加强管理,切实发挥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权威性

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从1984年实施以来,一直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的新变化,生产许可证发证产品目录进行了多次调整,从历史上450多种产品,调整到138种。目前总局按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要求,经过反复研究,多方协调,并经国务院行政审批领导小组审定,最后确定54项产品不再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其中16项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7项纳入特种设备管理,取消31项,把发证产品目录进一步调整到了直接涉及健康、安全、国计民生及与广大消费者密切相关的84种产品。这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和调整。各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一定要深刻领会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坚决按照国务院决定贯彻执行。并且按照总局和全许办的部署与要求,切实作好目录调整的后续工作,衔接好相关环节。同时,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机遇,不断规范完善,强化管理,加大力度,进一步发挥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权威性,并使之成为建立产品质量市场准入体系的重要手段。

――深化生产许可证工作的改革和完善。按照“调整范围、简化程序、严格标准,提高有效性,不断加强法规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思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好这项制度。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总结18年的实施经验,尽快修改1984年颁布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二是要继续加大生产许可证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真正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审核员队伍和懂技术、敢负责、善管理的专家队伍。三是要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省局的作用。目前水泥、白酒、化妆品、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包装物、电线电缆、劳保用品、建筑门窗等量大面广的产品已全部由各省局组织审查;今年还将布置各省局负责开展人造板、复混肥、眼镜等产品的审查工作。同时根据各地实际,布置部分省局承担水泵、香精香料、燃气热水器等产品的审查工作。

――切实强化生产许可证的管理力度。要在发证工作中严格把关,坚决做到“三不”:即不迁就落后,不降低标准,不受地方干扰;要严格自律,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发证和审查人员的监督管理,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严格生产许可证审查程序,缩短发证周期,确保发证质量;要全面实行生产许可证年审制度,掌握发证企业的变更情况,切实加强发证后的监督管理。要采取整改、停产、吊销证书等措施,加大对获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力度。

――加快生产许可证发证工作进度。对列入发证产品目录的产品,一定要突出重点,尽快启动,加大力度,抓紧实施。重点是要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加快推进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的生产许可证发证工作。首先抓好第一批剧毒高危产品的审查发证,积极启动第二批发证工作,并继续做好证书变更、剧毒品清查和建立发证生产企业电子档案等具体工作。

第五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质检机构监督管理力度

质检机构是质量监督工作的技术支撑。今年要紧紧围绕质量监督工作的主要任务,着眼于服务质检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完善质检机构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质检机构的监督管理。

――组织开展对国家质检中心的清理整顿。今年将对国家质检中心进行全面整顿,进一步规范检验行为,营造良好的检验市场环境。重点对名不符实、长期未承担生产许可证和监督抽查等政府监督检验任务、检验工作存在违规违纪情况的国家质检中心进行清理整顿,把国家质检中心真正建设成一支科学、公正、高效的检验机构的“国家队”。

――进一步强化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目前,生产许可证、监督抽查和食品市场准入等大量的监督检验任务主要依靠地方检验机构特别是省级质检所完成。所以各省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开展比对试验、进行年度评审检查、推行检验人员责任制、抽取检验报告等方式,逐步建立质检机构的监督评审机制,加强对质检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促进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业务水平,确保质量监督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质检机构监督管理的法规制度。一是出台《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监督管理办法》,对质检中心的主体性质、资质要求、责任义务、工作规范等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加强管理。二是制定并推行质检机构行业规范,使质检机构的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促进产品质量检验行业形成有序竞争、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推进产品质量检验师执业资格制度及收费改革工作。积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建立产品质量检验师执业资格制度。争取首先在全国范围内试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师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完善,不断推广到其他产品领域,从而严格检验人员的资质准入,加强对检验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同时,继续做好产品质量检验收费改革,规范检验项目,提高收费标准,为检验机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并积极推进有关质检机构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工作,促进质检机构深化改革、走向市场、实现自我发展。

第六项工作,总结完善,稳步实施免检制度

2003年产品质量免检工作将继续坚持扶优扶强、宁缺毋滥、保持权威性和含金量、简化手续、不向企业收费五项原则,做到减轻企业负担与促进企业完善自律机制,严格事前审查与加强事后监督两个结合,以扩大内需、促进出口、引导消费为中心,总结经验,加大力度,稳步推进。今年将对32类产品开展免检,其中包括2002年已开展的水泥、吸油烟机、木地板等13类产品和今年新增加的方便面、旅游鞋、服装等19类产品。总局已发文对今年的免检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国质检监[2003]55和质检监函[2003]14),各省局要按照总局安排,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在此,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这项制度。今年总局要通过召开免检工作座谈会、举办免检工作培训班等形式,了解广大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免检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各省局也要认真总结几年来的工作情况,并向总局积极反映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有益经验,从免检产品目录、企业申报条件、审查程序和审查要求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规范这项制度。

――要加强宣传,进一步扩大免检工作的社会影响。免检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为了充分发挥这项制度扶优扶强、引导消费的作用,全国上下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做好向当地政府的宣传工作。今年总局在确定免检目录时,就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的想法,积极征询有关省市政府的意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省局也要积极向省政府汇报,向地市政府宣传,一方面加深政府对这项工作的了解,同时也为促进免检企业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要突出重点,积极服务国家基础产业建设和西部开发。今后要突出对工业材料、建筑材料等关系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产品实施免检,充分发挥免检制度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扩大内需、促进出口的作用。同时针对目前免检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大多集中于东部发达省份、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今后要着眼于积极服务西部开发和经济建设,逐步加大对西部特色经济产品的免检力度。

第七项工作,加快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带动质量监督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信息社会的新形势下,掌握和综合运用信息数据,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一流的质量监督工作。今后,全国质量监督系统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完善质量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作为总局“金质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质量监督信息系统将在今年投入使用。各省局要以此为依托,开发本省质量监督信息系统。并结合本省工作实际,重点建设好质量监督的五个数据库:一是食品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电子档案库,二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暨产品质量状况信息库,三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基本情况数据库,四是产品质量鉴定检验和生产企业条件审查专家库,五是质量监督工作技术规范和法规库。

――加快实现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在完善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全国逐步实现生产许可证、食品市场准入、监督抽查和免检工作在企业申请填报、情况查询、结果反馈等方面的网上办公和信息化办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加强质量监督信息统计工作。总局和各省局都要对上报的质量监督工作信息,进行认真全面的统计分析,并加以综合利用,为制定政策和实现有效监管提供依据,提高监督的科学性。同时,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及时可靠的质量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第八项工作,发挥质量监督的监管手段,在促进建立社会信用机制方面发挥新作用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道德基础是诚信。运用行政监管手段,建立市场信用机制,是规范市场,解决信用失范的重要途径。吴仪副总理明确要求质检部门要积极参加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工作。质量监督工作肩负着狠抓源头,规范市场的重要职责,我们应在促进建立社会信用机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企业等监管对象的信用建设。以对企业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企业生产必备条件审查制度和监督抽查制度为主要途径,以企业监督抽查情况为基本信息,通过网络,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可行的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价制度,把产品质量状况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之中;在企业市场准入环节上严格把关,在市场退出环节上及时清理,切实增强企业的诚信风险意识;同时根据企业的质量信誉情况进行分类监管,及时将质量信誉良好的企业和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向社会公布,促进形成市场诚信机制。

――加强审查员和检验人员等监管主体的信用建设。及时保存积累企业审查员、专家和检验人员进行企业审查和产品检验活动的记录,并及时予以公开,增强工作的透明性,让企业和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在此基础上,建立工作人员的信誉考核制和过错追究制,确保各项工作的科学、公正和高效。

同志们,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对今年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质量监督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考验,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只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沿着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在总局的正确领导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我们就一定能够开创质量监督工作的新局面,为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