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智慧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各界嘉宾相聚2022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
□ 本报记者 岳 倩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在数字化、电动化赋能下,汽车的能源动力、生产制造和消费使用方式全面重塑,新的产业竞争关系正在加速形成。如何积极应对发展挑战,提升产业安全性、稳定性;如何着眼未来,着力构建绿色、智能、安全、稳定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汽车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近日以“强信念 稳发展 开新局”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各界嘉宾围绕技术突破、产业协同、质量监管、企业走出去等方面,对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了深入研讨。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高速增长,产业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核心技术“卡脖子”、投资过热、产业链供应链不够稳定等问题,这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重要内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提出,要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先发优势,汽车企业应在技术短板上持续发力,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尤其加大高算力芯片、汽车软件、关键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力度,逐渐构建自己的品牌护城河。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认为,要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加强违规项目清理整治,大力推动落后企业和无序的产能推出;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电池安全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负责人郭守刚提出,要推动加快国内资源开发,打击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要加快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协同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孟岳表示,要充分利用我国汽车制造技术和产业配套优势,加快汽车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和贸易要素集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转。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钟志华则从汽车发展和道路协同的角度提出,当前城市道路设施是不成系统的,要面向下一代道路体系,进行高智能化汽车设计改进。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提出,汽车产业链条长涉及上千个零部件,整车的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维修、报废等环节也都产生污染物和碳排放,依法排污应是车企环保态度的基本底线,不但新车行驶试验要能够满足国6的标准,在实际行驶过程中要确保达标排放。据介绍,近10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率达190%,大气污染排放量却显著下降,对空气质量改善起到重要作用,但新车在用车达标排放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目前车用空调制冷剂普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各相关企业需加强车用空调替代与能效提升进程相关技术。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全产业链绿色集群发展,郭守刚表示,将优化政策供给,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编制发布汽车产业绿色地产发展路线,加快制定道路机动车辆生产许可管理条例,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
汽车产品质量与人们的安全健康息息相关。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介绍说,认证工作在保证汽车产品质量上主要发挥了三方面作用:一是保安全。新技术的发展会涉及一些安全的因素,无论是软件、硬件,都要按照国家的强制性要求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二是保安全的基础上要更便利。无论从申请材料上,还是合并单元的压缩上,抑或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自我声明的项目上,以及对企业管理环节的减少上,都要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促合作,提高管理效能,推动汽车产品走出去。他还介绍,市场监管总局将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等新技术、新产品,大力推动沙盒监管制度试点,组建专家委员会制定配套的技术指南等文件,助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土汽车品牌走出去,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力体现。“日本、德国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推动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一国汽车产业的强大最终将由国际市场来检验。”孟岳表示,目前全球有近13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提出或者准备提出碳中和的目标,这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海外市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将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为推动汽车贸易高质量发展,提升我们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营造更好的环境。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