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增版内容>>

时风集团:发挥高端智慧制造优势 建设电动车千亿产业园

2015-03-13 07:56:30 中国质量新闻网

  时风集团是中国小型电动车研发和生产最早的企业,已建成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的电动汽车第一工厂、第二工厂,引进了行业最领先的自动化冲压线、自动化涂装线、自动化焊装线和高标准总装线四大生产工艺,以及行业最高标准的检测设备和整车试验场,各项配套设备已达到乘用车的生产、检测等方面的要求,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省市县领导、行业专家及市场的充分认可。


  在产品方面,时风在完善D101车型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D102电动车;开发出D201、D202中速车型,以及D301、D302、D303、D306低速车型。2014年,销售电动车50887辆,创造了中国小型电动车发展奇迹,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动汽车强势品牌。

  时风集团已率先建成达到乘用车水平的全国大型的小型电动车生产基地,发挥高端智慧制造的产业集群优势,致力建设时风电动车千亿产业园。并与沃特玛、天能、南都、超威、润峰、圣阳、英博尔等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加快电动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目前,时风集团已形成年产30万辆电动车的生产能力。至2020年,时风将建成百万辆电动车生产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下,时风集团逆势而上,2014年,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2.9亿元,同比增长4%;实现利税17.2亿元,同比增长11%;上交各种税费3.27亿元,同比增长5%;实现出口8360万美元,同比增长4%。全年时风集团销售电动车共50887辆,再创历史新高。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高端制造新时代,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建设千亿产业园。”这是时风总经理刘成强提出的适应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时风集团还确定了“用工艺装备保证产品质量,用工艺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的质量方针,走工艺装备高端制造的路子。在焊接、冲压、涂装、总装等工艺中实现了机器人化,在机械加工、铸造等工艺中实现了数控化、加工中心化、自动化。截至目前,引进焊装、涂装等工业机器人超过500余台,各类数控机床设备3000余套,各类专业高端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

  去年12月份,时风D102型电动车已小批量上市。当月,D201型、D202型也陆续上市,时速为30KM/h-50KM/h的D301车型、D302等几款低速电动车,已大批量推出。时风电动车形成多品种经营,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据时风集团董事长刘义发介绍,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乡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城乡居民的出行将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小型电动车安全、舒适,肩负着中国老百姓舒适出行梦的神圣使命。

  目前,城乡居民主要使用三轮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作为交通工具。摩托车安全性能差,费用高,有尾气污染;电动自行车不能遮风挡雨,尤其是安全性、舒适性差;而三轮汽车只允许载货不允许拉人且油耗高、噪音大、舒适性差。小型电动车安全舒适,能避风遮雨,速度适中,四轮制动比摩托车安全,在家充电方便,一次充电续驶里程约120~200公里,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出行安全和办事效率。其适用、快捷、成本低,百公里耗电8~10度(约合每公里8分钱),售价仅3万元左右,成为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首选。小型电动车取代三轮汽车、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的部分功能是大势所趋。

  刘义发说,小型电动车还是治理大气污染、保证国家石油资源安全、国家电网安全的时代选择。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5亿辆,年消耗汽油2亿吨以上,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8%以上。据测算,即使汽油价格降到2美元/加仑(约合4元/升),小型电动车的运行成本仍远远低于燃油车,优势依然很大。2014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况且我国电力资源丰富,每天有约9~11亿度的低谷电。据测算,未来中国汽车既使全部电动化所消耗的电能,也只占社会电能总消耗的10%。小型电动车零排放、零污染,其大量使用,将大大减少石油资源消耗,治理大气污染,同时晚上充电可替电网“分散调峰”,保证国家电网安全。

  有关专家认为,小型纯电动车是最适应全国亿万百姓需求的产品,长远来看完全可以替代传统汽车产业。如果国家政策放开,必将成为一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消费力量。时风电动车嫁接轻型汽车先进技术,广泛应用汽车智能化、信息化制造技术,全力打造电动车千亿产业,其目标是有能力很快实现的。        (杜银时)


  时风集团总经理刘成强(中)给消费者介绍时风电动车



  外国专家体验时风电动车



  新型电动车下线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