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林鸣:打断谣言的“腿儿”

2015-01-28 07:56:55 中国质量新闻网

  每逢年底年初,媒体就喜欢评选“十大新闻”。近日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与百度知道联合发布《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其中“吃××更健康”的伪常识占了8条之多。这些谣言多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伪常识”,诸如自来水中的氯加热可致癌、秋葵能治糖尿病、豆芽含激素可致癌、喝富氧水能补氧、水果酵素排毒养颜、湿纸巾有毒、手机辐射烫伤皮肤等。对这些“道理”,人们往往出于健康愿望而“宁可信其有”。然而经专家和权威部门揭露,它们没一条是真的。


  当下,随着网络的井喷式发展,各式谣言似插上“隐形翅膀”,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在拥有数亿网民的中国,其负面危害不容小觑。如2011年的“谣盐风波”,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还严重影响了大家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某些不讲原则、不负责任的言论一旦“泼出”,特别容易以讹传讹、三人成虎。学者曾描述说,谣言其实是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从某种角度看,谣言其实就是一个“新闻”。不过这个“新闻”的实质,在于它“报道”的常常是人们意料之中、但又完全无法预测的事情。大千世界,风起云涌,由于人们总是担心冥冥之中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这种“心理需求”也就构成了谣言诞生的基础。

  众所周知,谣言传播速度惊人,加上网络推手,简直是如虎添翼。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半个世界。”这就是说,谣言长着4条“腿”,因此辟谣的想追也追不上。那么,该如何“击落”一则危及公众生活的谣言呢?首先,要像用炮火打飞机一样,设置一个“提前量”。就是说,每当新事物诞生或出现突发事件,舆论监管部门要设想会有什么样的谣言出现,甚至站在造谣者的角度,判断它将可能在哪儿冒头?用什么口吻发难?然后将其弱点充分暴露,给公众提个醒儿。

  其次想让谣言尽快平息,有关部门“发声”很关键,要及早回应、精确回应。事实证明,当谣言出现之时,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权威或官方声音,因此相关部门要培养随时迎战的素质,早一分钟发布权威准确的消息,负面传播就会早一分钟被终结。还有,当谣言破灭,一定要跟踪追击,查到它的老窝,查出具体发布人或单位,将其大名公诸于众,列入“黑名单”。决不允许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过些时候在出来害人。总之,不能做谣言的“清洁工”,而是要做优秀的“狙击手”,争取一枪毙命。

  谣言止于公开,更止于民智。面对鱼龙混杂铺天盖地的信息,众网民要站稳脚跟、细细甄别。若不分青红皂白“照单全收”,把谣言当事实,进而转载跟帖炒作,最终难免引火烧身,害人害己。只有坚守“不信谣不传谣”的底线,才能让一个又一个的谣言胎死腹中。

  令人失望的是,无论多么公开透明,谣言总会跑在真相前面。尤其是当某些养生谣言穿上了“白大褂”,某些民生谣言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就会使很多人失去准确的判断力。请大家不要灰心,要彻底改变“造谣的动动嘴儿、辟谣的跑断腿”的局面,只有使出上述连环战术:在这头“信息狼”刚露头时就打断它的“腿儿”,让它变成“瘸狼”,走不快也走不稳。当一则谣言失去“诚信”、沦为笑料时,恐怕连它自己也会发笑的吧?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