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一个企业搞一次创新不难,难的是搞一辈子创新,还不是伪创新。就连苹果这样以创新成名的大企业,也会面临创新难题,莫说一辈子,这才几年,就遭遇创新瓶颈。iPhone4s一降生,所有苹果手机都被认为只有一个“新”字,没有那个“创”字。据说很快就要面世的iWatch,更是被批严重缺乏创新,甚至还被视为拙劣的模仿之作。
瑞士著名手表制造商斯沃琪(SWATCH)集团总裁尼克·海耶克(NickHayek)表示,iWatch只是模仿iPhone的产品,是将后者功能移植到一个小屏幕上,因此iWatch不会是革命性的产品。说苹果自己模仿自己还算好听的,微软首席分析师比尔·巴克斯顿(BillBuxton)则干脆认为iWatch是对市场早已存在的智能穿戴产品的简单照搬,根本谈不上任何创新。在他看来,具有触控功能的智能手表早在1984年就已经问世,从那时候到现在,经过20次摩尔定律,意味着芯片功能已是过去的近30万倍之多,但如今市场却仍只是停留在做出相同概念的产品,了无新意。
虽然凭借苹果品牌的号召力,iWatch应该能够卖出去不少,应该也不会赔钱,但它的出世既难改变智能手表目前不尴不尬的市场表现,也难为苹果赢得更多品牌溢价,甚至反倒会因其缺乏创新而消耗其品牌价值。有分析人士认为,苹果iPhone和iPad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是因为其颠覆了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和PC的地位,都重新定位了消费级电子设备行业。但是iWatch不同,与其它安卓智能手表相比,并未有颠覆性的创新功能。而且,类似于平板电脑介于智能手机和PC指之间的尴尬地位,iWatch虽然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与市场上同类产品一样,距离真正的智能还很遥远,它没有给出让用户非买不可的理由。简言之,iWatch缺少不可替代性。
面对这些批评,苹果当然不会认同了:说我创新力度不够,这我认,但我至少还在微创新,而谁要说我是模仿抄袭的伪创新,我得跟他急。其实,客观地讲,苹果每推出一款新产品,或多或少还是有新东西的,不认可这些,非得让它次次创新都颠覆、款款产品都革命,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在有些人看来,创新必须是不同于他人的原创性的东西,就算有模仿也要进行革命性的改变,而在原有技术或产品基础上只做些小修小补,之后给自己贴上“微创新”的标签,这虽算不上大盗,却与小偷无异。这种观点,显然是有问题的。表面看来,“微创新”与“伪创新”,一字鸿沟,水火不容,然而,若把关注点转移到创新本身,我们会发现,这两种观点其实说的是两码事,大可不必针尖麦芒,你死我活。有学者认为,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要有实力的,而创新或巨或微,也是有条件的。既然有人把搞创新等同于闹革命,那就要承认创新是一件有巨大风险的事。人们只看到创新成功者的光鲜,却对那些殒命于创新途中的失败者的巨量尸骨熟视无睹。站在公司角度看,创新这件事更得小心掂量一番。我们知道,行业市场的创新是一个大数法则,这家失败那家成,只要有成就行;而公司角度的创新则有点像一锤子买卖,做成了鸡犬升天,做不成万劫不复。企业以生存为第一要务,为创新孤注一掷,“死了都要爱”,这样的企业实在是找不出几个。而真要坚持这样做的企业,事实上根本活不了多久。
既然创新是一件有风险的事,而市场又不会给冒险的企业提供多少担保,那么企业小心谨慎,不敢轻易创新,也就可以理解了。像苹果这样还能够进行一些“微创新”,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积极表现了。所以,关于创新,既要鼓励胆大的,也别看不上胆小的,只要有创新,都是了不起的。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