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 方
2014北京APEC将成为宋锦恢复千年荣光的起始吗?现在回答这个问题也许还太早,但另一个问题倒是值得探究一下,历史悠久的丝绸大国里,绫罗绸缎锦可劲儿挑,为何偏偏是宋锦脱颖而出?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追根溯源,看看丝织在中国文化中处于何种地位。中国人在新石器时期中期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了,1984年在河南荥阳青台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桑蚕丝织的纱、纨、绢以及浅绛色罗残片,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家蚕丝平纹绢片,经纬密度分别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证明当时中国的缫丝和手工织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商代的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到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经过后世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创新,中国丝织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时代。5000多个常用汉字里有230多个带有“纟”偏旁,足见丝织对中国文明产生过何等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丝绸还是古代中国人与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公元1世纪从中国西北通往中亚的陆路开通后,中国出产的各种精美丝绸锦绣流向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盛况一直延续到唐代。公元6世纪,中国蚕丝技术西传到欧洲。“丝绸之路”上出土的公元1~6世纪的特色织锦,如在新疆民丰古西域精绝国“沙漠王子”墓群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纹锦、“万事如意”锦袍等,记录了这段中外交流历史。丝绸与瓷器、茶叶,共同组成广受世界人民欢迎的古代版中国制造最强阵容。
所以说,用中国传统丝织品作为APEC会议的中外交流工具应该是十分“应景”的,选择织锦作为中国顶级制造的代表更是一记妙笔。虽然中国古代丝织品有绮、锦、缎、绫、缣、纱、縠、罗等很多品种,但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成语中与“锦”有关的非常多,“锦上添花”、“锦绣河山”、“繁花似锦”、“花团锦簇”、“衣锦还乡”、“锦囊妙计”、“锦心绣口”、“锦衣玉食”,都是充满正能量的褒义词,足见织锦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但为什么偏偏是宋锦呢?“四大名锦”个个身世不凡,巧夺天工:云锦位列“四大名锦”之首,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御用贡品,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瑰丽,宛若天上彩云,被称作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宋锦,成熟于北宋,古朴典雅、图案精致,质地坚柔,康乾年间达到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就是乾隆时期苏州生产的重锦,堪称稀世珍宝;蜀锦,根植于蜀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战国时已成为重要贸易品,在唐时贞观年间首开文字织锦之先河,以纹样细腻、色彩变化丰富著称;壮锦,少数民族传统手工织锦代表,北宋时也是上贡的锦帛之一,图案生动、色彩斑斓、对比强烈,具有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
“四大名锦”的魅力各有不同,简单概括一下,云锦华丽,宋锦古雅,蜀锦丰富,壮锦粗犷。宋锦入选APEC,首先应该是其“低调内敛”的古雅气质代表着宋代极简主义的美学风格,比较契合当下的审美潮流。宋代创造了中国文明的巅峰,其美学发展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完全异于唐代的绚烂繁华,宋代崇尚自然质朴、清淡含蓄,水墨无彩、瓷器单色,这是中国美学的一种全新标准范式,其审美意趣与现代极简主义有着很大接近性,这种典雅平易的风格体现在绘画、陶瓷、服饰等各个方面,也凸显在宋锦上。此外,宋锦还有其他名锦不具备的一个特别用途,除了作为衣饰面料之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之用,品种达到几十种,这使得宋锦能与珍贵书画一起传世,平添了可俯瞰众锦的高雅之气。
不仅如此,宋锦入选还可能是加大传统文化产品保护传承力度的一个信号。现实是,在“四大名锦”中,南京云锦的保护利用情况比较好,已经建立了专业技术队伍,形成了相关标准体系,品牌培育也取得成效。相比之下,其他三锦的保护、研究、传承实际上都遇到很多困难,受到工艺失传、人才断代、创新乏力等问题的制约。此次APEC会议上宋锦大放光彩,在增强国人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关注如何加大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欣赏到这些凝聚千年灵秀的东方瑰宝。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