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七版>>

随着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空调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2014-08-29 08:54:28 中国质量新闻网

随着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空调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 本报记者 王杨二

    秋风袭来,酷热在渐渐退去。到了空调一个冷冻年快结束的时候。

   回望空调行业从2004冷年的繁荣进发,在规模、产品、品牌、格局的一路演变中,历经经济危机影响下的下滑、产业政策集中刺激下的高涨、以及市场深度调整期的低谷,在2013冷年收官之际,空调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它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哪些预示?企业如何抓住新的市场机遇?

   8月22日,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联合中国家电网主办的中国空调行业高峰论坛(第10届)在北京迎来第10个年头,行业中经过风雨磨砺的数十家空调上下游厂商再次聚首,共同探求空调行业发展之计。

   论坛上发布的《2013冷冻年度中国空调市场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13冷年国内重点城市空调销售量同比增长2.92%,销售额同比增长10.26%,表明市场需求并未明显回升,但另一方面,出现了变频空调比例上升、柜式空调规模提升、产品价格维持高位、一级城市市场再次成为关注热点等亮点。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蔡莹表示,2013冷年的市场特征预示今后几年空调行业主要竞争点将集中在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更新、核心技术掌握和满足多样化需求等方面,中国空调行业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这也许是国内空调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契机。

   国家信息中心对重点城市监测数据显示,2013冷年(2012年8月-2013年7月)国内空调销售量同比增长2.92%,销售额同比增长10.26%。其中壁挂式空调销售量同比增长0.05%,销售额同比增长5.27%,柜式空调销售量同比增长17.90%,销售额同比增长21.02%。2013冷年国内重点城市市场空调销售量约为2820万台,如果加上农村和乡镇市场约1000万台的销售量,2013冷年空调整体销售规模约为3820万台,与2012冷年基本持平。

   此外,2013冷年分级别市场销售量占比表现出新特征。数据显示,与2009~2012冷年不同,2013冷年一级城市终止了前几年份额逐步下降态势,开始呈现明显上升势头,销售量占比达到63.73%;而三四级城市销售量同比虽保持增长,但占整体市场的比例已基本保持在15%左右的稳定水平,比例提升势头减缓;二级城市依然呈现前几年销售量占比继续下滑趋势。

   蔡莹表示,从不同级别市场销售量占比变化可以看出,前几年政策性推动形成的三四级城市销售规模明显增长趋势已开始减缓,三四级城市整体消费需求近几年在政策刺激下已经基本释放,未来几年难以在规模上起到更加明显的推动作用。

   尽管2013冷冻年度重点城市市场整体销售规模未有明显好转,但消费需求出现新的亮点,其中变频空调销售量、销售额水平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2013冷年国内市场变频空调销售量同比增长10.37%,销售额同比增长20.30%,明显高于整体水平,变频空调占整体空调销售量比例已经超过50%,达到51.64%,高于2012冷年4.34个百分点。

   目前变频空调已占据国内空调销售量半壁江山以上,国内空调消费真正进入变频时代,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生产企业和经销渠道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生产企业,在新技术应用、产品更新、市场推广等方面付出了艰辛努力,用不到6年的时间,把变频空调销售量比例从仅占整体规模6.96%提升到超过50%,推动了国内整体空调生产和消费水平升级。

   中国家电网总编吕盛华认为,变频空调新能效标准(GB21455-2013)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引入APF评价指标,对变频空调产品的节能水平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很多空调企业已提前做好产品切换与布局,借助新标准的契机,变频空调在2014冷年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高,但原有粗放的规模扩张有限,而在市场格局、产品结构方面将带来调整。

   随着产品结构调整的深化,2013冷年国内空调市场价格水平延续了2011冷年开始的运行趋势,高品质、高价格的消费观念逐步为消费者所接受。数据显示,国内重点空调市场壁挂空调平均价格由2012冷年的2908元/台上升到3059元/台;柜机平均价格由2012冷年的6788元/台上升到6968元/台;整体空调价格水平由2012冷年的3541元/台上升为3789元/台,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认为,经过这10年的发展与沉淀,中国空调行业已经步入市场成熟期,与过去粗放增长下的机遇不同,未来的增长要靠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来推动。在新市场变局中,空调企业要主动且持续地进行调整和创新,才能迎合新的消费需求,获取结构性增长机会。《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