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胡立彪:你会感觉自己像个骗子吗

2014-07-04 08:35:27 中国质量新闻网

    □ 胡立彪

    薇琪·拉利奥蒂斯(VickieLaliotis)是一位时尚的美国女士,她在当地的一家寄售商店里看上了一款她认为是古董级的香奈尔(Chanel)包包——精致的金属件表示着公司名称,前盖处品牌特有的背靠背扣在一起的双C标志非常漂亮。拉利奥蒂斯甚至闻了一下这个猩红色绗缝的手提包,看看它是否是真皮。一番辨别后,她相信它是真的,就花100多美元买了下来。

   回家的路上,拉利奥蒂斯还在想:“这个包应该不会是假的,因为谁会用那么好的皮子来做一个假冒货呢?”可是,到家之后,她再仔细检查,从衬里和其他迹象推断出这个包是假货。她把包塞到了她的衣柜里,摇头对她的朋友说:“我不能带着它,我觉得自己像一个骗子。”

   使用假货会让自己觉得像是一个骗子,这种心理很值得玩味。设身处地想一下,各位看官若遇这种情况,是不是在痛骂骗子一通之后,依然还会把假包拎出去用呢?要是一开始就冲着假包去,根本就没有动真格的意思,则另当别论了。不过,这个“另当别论”却是一个大命题。

    关于拿一件假冒奢侈品上街会不会尴尬这个问题,美国《华尔街日报》(The WallStreetJournal)所做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受访者表示“会很尴尬”。但国内一家媒体就同样的问题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却相去甚远:只有36%的网友选择“会很尴尬”,有5%的网友表示“不会尴尬”,有22%的网友愿意“正品、冒牌混搭着用”,还有39%的网友把票投给“无所谓,反正我不爱大牌”这个选项。

   对同一现象的不同反应,显示出两国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巨大差异。而差异的根源在于对自己的用假行为的定性。从行为心理学上讲,虚荣本身没什么错,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劣根性之一,但用虚假的东西满足(其实应该叫“包装”)虚荣就有问题了,性质就变成虚伪,甚至成为欺骗了。如果消费者“感觉自己像一个骗子”,说明其内心尚存羞耻感,这种心理会促使他/她自觉抵制制售假冒行为;而如果消费者缺少这种内在的羞耻感,他/她自然就没有抵制假冒行为的动因,这在客观上就会对假冒行为形成一种纵容。

   相信不少人见到过这样的现象:一位装扮入时的高级白领,手拎爱马仕的最新款,脚踩10厘米高跟鞋,正奋力挤上地铁。你不知道怎么断定,她的爱马仕包包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如果是真的,那么她的经济实力实在不用再以这种方式来挤地铁上班。有评论人士指出,面对吊诡的中国市场,假冒与正牌的区别因人而异,“有些消费者貌似富裕,所以断定他/她所购买的奢侈品应该是真的,但殊不知他/她其实有购买冒牌货的喜好。”

   如果成为一种“喜好”,那真就不可救药了。不过还好,有这种“喜好”的人并不是很多,而且在奢侈品消费上玩虚荣的人也正在减少。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体现出年龄小、多数不了解品牌内涵,很多时候冲动购买的特点。但随着中产阶级的日渐壮大,逐渐意识到生活的意义绝不仅限于炫耀,消费理性逐渐开始回归。德国女装品牌爱斯卡达(ESCADA)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中国消费者购买赝品的意愿急剧下降,从2008年的31%降至2010年的12%,到现在已经低于10%。

   思维(Synovate)市场研究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国人现在也开始倾向于让其他人知道自己买的是正牌货,而不是假冒的产品。”这种心理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强烈。显然,国人羞耻感有回归迹象,这是一件好事。《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