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死穴 走向全球
——好孩子全资并购德美两大儿童品牌的启示
□ 周 忠
近日,好孩子全球化战略再传来捷报:6月6日,好孩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1.4亿美金全资并购美国百年儿童品牌Evenflo。据悉,这是好孩子继今年1月30日完成对欧洲著名高端儿童汽车座品牌Cybex全资收购后的又一次成功的大型跨国并购。
好孩子此举,引起了国内众多想跻身国际市场的企业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想从好孩子全球化的运作中学到一招半式,然后再向全球进军。
三大死穴制约中国企业国际化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在1995年曾经这样预言:“15年前,各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品牌上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制造优势印证了汉斯教授的这一预言,中国企业由于有大规模的制造优势,诞生了像格兰仕这样的微波炉生产王国,中国企业也正因为一味追求“微笑曲线”底层的制造优势,而忽视了“微笑曲线”另两端(研发技术和市场品牌)。
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传统企业的制造优势也将不是优势正在减弱。中国企业无论是本地化还是全球化,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然而这正是中国企业所欠缺的,也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死穴”。
死穴一:缺乏自主创新,没有核心研发技术。中国企业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制造和降低成本,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不大,致使核心技术处处受制于人,导致中国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话语权被弱化。
死穴二: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只有产品,没有品牌。对此,相信很多中国企业不认同,他们认为自己不仅有品牌,而且还有多个品牌,但把全球百强品牌名单拿出来,中国企业有没有品牌就不用多说了。
死穴三:缺乏甚至没有系统的国际营销渠道。在国内,企业天天喊着“渠道为王,终端制胜”,在国际市场,渠道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但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的营销渠道基本没有建立起来。
好孩子如何开启全球化之旅
好孩子集团是如何一步步突破上述3大“死穴”的?其完成了哪些中国企业没有完成的事?
占据技术制高点。从第一辆多功能童车诞生到现在,好孩子集团开发、拥有的专利达6300多项,比第2名到第5名的总和还多。目前,好孩子在全球拥有8大研发中心,全球市场份额占到1/3,连续4届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奖”。
想进军国际市场,产品的各种标准必须要达标,甚至超过欧美的标准才行。为做到这一点,好孩子不惜投入4000万元,建设了中国行业内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最先进的国家级中心实验室。好孩子检测的某些标准甚至比国家标准高4倍,比素以严苛著称的欧洲标准高2倍,比如在机械物理实验室对童车车架和推手所做的强度检测,国家标准是3600次,欧盟标准是7200次,而好孩子童车的标准则是15000次!
实现品牌全球化。与绝大多数的中国传统企业不同,好孩子并不认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使命就算完成了,好孩子要实现的是品牌全球化。“假如可口可乐的工厂被一把大火烧掉,全世界第二天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一定是银行争相给可口可乐贷款。”这是可口可乐人最津津乐道的一句话,这就是品牌全球化的力量,也是好孩子26年来一直为全球化而从未停歇的原因。而发生在今年的这两起跨国受购,则是好孩子追求品牌全球化最好的诠释。
目前,好孩子拥有好孩子、Cybex、Evenflo、gb、goodbaby、小龙哈彼、Urbini、Geoby等多个自有品牌,对全球高中低各层次的消费需求完成了全面覆盖。
构建全球渠道网络。经过26年的发展,好孩子的渠道已经浸透到全球各地,好孩子在全球提供一站式购物平台“好孩子专卖店”、“妈妈好孩子”等,通过实体门店和互联网直接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
今年收获cybex和evnflo两大全球母婴领导品牌之后,不仅有助于好孩子扩大在欧洲与北美的制造业务,而且还可增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销能力。
技术品牌渠道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不止一条,之前有海尔、联想和华为,现在有好孩子并购整合模式,以后肯定会有其他创新模式出现,但无论是哪一条路,他们都是解决了技术、品牌、渠道这3大问题。
首先,必须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通过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验室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制定自主创新的研发策略,不断创新产品、技术,有实力的企业还可以在发达国家建立研究机构,利用发达国家人才来提升本企业的创新与科研能力。
其次,必须打造全球化的品牌。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品牌战略很软弱,停留在加工与生产形式上。中国企业想在国际市场不再被动,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最后,中国企业必须要建立系统的国际营销渠道。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时需要与供应商、经营商一起结成价值链(战略联盟),建立起包括一般客户、海外经销商、合作伙伴并存的营销渠道网络。《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