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容量饱和产品结构亟待调整
啤酒消费迎来差异化品牌化阶段
□ 本报记者 王惜纯
4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2014年度中国啤酒业年度峰会上,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主任、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指出,中国啤酒行业即将从高速发展期步入逐渐成熟期,巨头企业们携手并进,共同探索中国啤酒从啤酒大国向啤酒强国的品牌发展道路。
中国啤酒历经百余年发展,从建国初期不足的700吨,到2013年突破5000万KL(千升),经历了引入、融合、自主创新和集约化发展的发展历程,如今年产销量已连续12年居世界首位。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啤酒产量突破5061.5万KL(千升),同比增长4.6%;人均占有量为37.2L,同比增长1升,增幅2.8%。
王延才指出,啤酒是中国最早进入市场竞争的行业之一,啤酒一直处于微利状态,因此未来的竞争只会日益严峻。近年来,啤酒行业一直呈现缓慢降低的发展态势,在饮料酒中,所占的比重基本维持在76%左右(2013年为76.8%),与白酒、葡萄酒,甚至黄酒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啤酒市场日趋饱和的影响下,啤酒消费市场将迎来多元化的消费升级阶段,同时也会促进啤酒行业产品结构的转变。
啤酒是能源、资源高依赖性产业,“而我国的啤酒产业一直以来走的是粗放型增长的道路,绝大多数中小型啤酒企业是在高耗能、重污染、低产出的情况下维持生存。”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近几年电荒、煤荒、水荒等能源危机在我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啤酒企业面临的能源和资源压力变得更为严峻,而激烈的行业竞争,又使得各大啤酒厂商的营销费用逐年增加,啤酒行业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因此,多年来,啤酒业一直处于微利状态,社会上广泛流传着“酒比水贱”的说法。由于国内吨酒价格偏低,除以往圈地模式扩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外,目前啤酒行业已经开始通过产品升级来提高利润率。据悉,2013年以来,各大啤酒企业纷纷加速产品升级,不断推出中高端新品。如今,中国啤酒业的5大集团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和嘉士伯啤酒的市场份额已接近全国的80%,啤酒业也即将形成以5大集团为中流砥柱的产业格局。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说,2013年,我国啤酒产量完成5061.5万KL(千升),中国啤酒行业整体市场稳健,市场格局已基本养成,啤酒价值有所提升,但啤酒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总体的增长空间不会太大。虽然在2013年酿酒行业中,啤酒行业是唯一实现单位产品利润增长的行业,且增幅相对可观。但从亏损企业情况来看,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仍然远高于其他酒种,达28.3%。且原料对外依存度依然很大,达65%以上,盈利水平仍旧低下。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张五九进一步分析称,总体上讲,我国啤酒原料行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啤酒工业在我国的历史有114年,啤酒原材料不足30年),总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啤酒原料行业布局不均衡,导致企业开工率较低。”张五九说,而这个问题主要在麦芽行业较为突出。据介绍,目前我国麦芽行业产业布局存在“东部沿海密集、西部内陆稀疏、东多西少”的现象。
专家指出,啤酒行业是我国酿酒工业中最年轻,发展最快、目前最大的行业。啤酒业应该走向“蓝海”,即不应该在同样价位和风格上竞争,寻求差异化和品牌化发展。“当前啤酒产品的市场议价能力已得到显著提升,未来几年,啤酒业的微利时代将逐步远去。”何勇表示。
本次会议还首次对啤酒行业统计数据进行官方发布,并诞生“2013年度中国啤酒行业十大畅销品牌”:雪花、青岛、燕京、哈尔滨、金星、崂山、百威、雪津、珠江、山城。《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