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生意要看准风向标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标正由资源转向技术和品牌,价值转型成为海外并购新趋势
□ 姚 岚 本报记者 罗 兵
近来,两宗大收购掀起了媒体对中国资本海外投资的又一轮关注。5月份,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出价现金47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食品,是中国对美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收购。6月份,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牵头的地产开发商财团以7亿美元购得位于美国纽约通用大厦40%股权,这是中国目前最大一单在美不动产投资。
然而,深入观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轨迹,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份业内分析报告指出:首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金额(包括流量和存量)在全球比重仍然较低;其次,企业的海外运营收入比重仍然很低;再次,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与其规模不相符;另外,中国企业高层领导的国际化程度与国外企业相比也较低。
亚洲经济体成投资主体
普华永道5月22日公布的《全球并购市场新动向新兴市场投资者的崛起》报告指出,近年来,全球跨境并购市场上出现了新动态:新兴市场企业对成熟市场的投资规模超过了反向投资。在这一并购热潮中,中国自2009年以来就一直占据新兴市场领先地位,2012年来自中国的占比则创历史新高,近70%新兴市场对成熟市场的投资交易金额来自中国。
究其原因,普华永道中国海外投资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黄富成表示:“一方面,许多成熟市场的企业迫切需要来自新兴市场的投资者或合作伙伴,以助其打开并深化在新兴市场的业务扩张。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的企业也在通过并购方式快速获取成熟市场中完善的销售渠道、供应链、资源、技术、专业知识、品牌或管理经验。同时,新兴市场的一些大公司亦希望借海外并购之机,从一个立足本土或区域性的企业成长为全球化的企业。”
英国《金融时报》5月20日的文章《亚洲企业加码收购欧洲资产》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亚洲企业收购欧洲资产的价格相对于后者盈利水平的倍数比3年前提高了一倍多,亚洲企业正致力于从西方经济体获得品牌、技术和资源。
源自评估咨询集团美国评值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企业已成为最活跃的收购方,对越来越多的行业表现出巨大的胃口。其香港负责人汤姆·伊斯特灵表示:今年市场(中国企业并购活动)比去年更加活跃,更多的企业走向海外——其中不仅有国有企业,也有上市集团、私人企业和创业企业,涵盖众多不同行业。
民企表现优于国企
2013年2月,中国内地一独立智库机构安邦集团推出的《中国需要怎样的对外投资?》报告就总结了近些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一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民营企业的表现往往优于国企。在“走出去”时,民企的考量更为谨慎,也更加有目的,反观国企,则多给人以“暴发户”印象,学费交了不少。
对于国企、民企在海外并购中的表现,普华永道中国税务部中国企业服务主管合伙人黄佳也认同民企较积极。他表示:就中国市场而言,在过去5年中,崛起的中国民营企业积极寻觅成熟市场的优质并购目标,这对跨境并购的格局带来了影响。展望未来,在交易数量上,中国民营企业将引领海外并购市场。但就交易金额而言,国有企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中国国有企业将积极锁定原材料、能源和资源型的投资目标;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高科技、消费类行业则更具吸引力。
这其中既有行业的因素,国企在并购时多在能源、资源领域,短期内难以产生效益,即使国际巨头的并购,也多以失败告终——比如全球第二大矿力拓日前对两桩并购案宣布减记,导致前CEO艾博年辞职;另外,国企自身的治理问题也是导致低效对外并购的重要原因。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二重问题是目标不明。目前中国企业大量地投资海外资源,作为追求未来高回报的手段无可厚非,但预期通过海外投资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保障廉价而稳定的资源供应,则并不现实。相反,一些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获得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帮助国内企业产业升级,这样的形式应该得到鼓励。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很多低成本、低技术的产业陷入困境,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
价值转型已成新目标
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人民币汇率进入均衡区间,中国经济正步入对外开放的转型期。这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正处于调整期,利用外资的结构、质量和水平均出现了变化;另一方面则指向,中国企业与政府是时候审视过往“走出去”的经验,并及时调整未来对外投资的策略,呈现出新的特点。
由埃森哲与经济学人信息部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梦想》报告显示,与3年前相比,“提升价值链”已追上“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要目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价值链”(58%),获取市场(58%)和建立全球品牌(50%)。报告解释称,更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已不仅仅着眼于下游市场,而是试图在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个“价值链环节”上,实现对国内外资源的最优配置。
国内某权威媒体认为,在投资领域方面,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目标正在由资源转向技术和品牌。在海外并购中,中国企业越来越关心“技术及专业知识”、“已建成的国际性品牌”、“进入全球市场”、“可靠的供应链”、“已建成的销售渠道”等因素,并开始根据这些因素来选择并购目标和制定并购方案。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介绍,目前企业的海外并购,不只是要并购有盈利能力的企业,更要看其是否有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自身与外在风险
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外在风险与自身的不成熟。
尽管增长迅猛,但多数机构已对中国企业发出预警,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仍面临着国外政府政策限制等诸多挑战。据多家第三方技术数据,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仅为40%左右,意味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仍面临巨大的风险。华为投资美国以安全为由受阻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波士顿咨询公司指出,国外政府的政策限制,仍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成熟市场中的政府审批回绝了中国企业提议的部分交易,并最终导致交易的失败,其背后原因主要集中于三个事实:一是中国企业未能建立起备受尊重的全球品牌,二是(国外)政策制定者和高管对中国企业的信任度不足,三是中国企业未能与全球利益相关者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这样描述。
专家指出,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艰难险阻,中国企业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需要熟悉和驾驭国际贸易规则,采取更为灵活的战术,避免正面冲突,运用好法律和规则的武器。同时,面对不公待遇,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据理力争。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