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圆
梅菜是广东惠州土生土长的著名特产,又称为“惠州贡菜”。惠州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梅菜之乡”。它是用新鲜的梅菜经晾晒、精选、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不仅可独成一味菜,又可以作为配料制成梅菜蒸猪肉、梅菜蒸牛肉等菜肴。
据惠阳志记载,明朝下叶开始生产制作梅菜,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岭南特产,上京朝贡,为宫廷食品,至今北京各饭店仍保留着“梅菜扣肉”这一粤菜食谱。梅菜的生产季节是冬季,一般在收晚稻前播种培育。人们大都选择在水利条件好,能自动灌溉的稻田里种梅菜,从种植开始,头一星期每天要浇水,第二星期开始,可两天浇一次,相隔一段要施肥,梅菜生长期约80天,待菜心长至10至15厘米便可收获。梅菜有3种:菜心、菜片和粗叶,味道清甜爽脆。其中菜心以心嫩、色黄、味香为上品。
关于梅菜,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中原人南迁从赣南、闽西进入广东到达惠州(当时叫祯州),客家人便开荒耕作,求得生存,当时生活十分贫寒。有个姓卢的娘子正在河边洗衣,孩儿们饥肠辘辘,哇哇地哭着要吃饭,娘子不禁心酸,凄楚泪珠滚落河中。这时候有个仙女从天而降,安慰了娘子几句,并拿出一包菜种送给她,然后抽身前行。卢娘子十分感动,并忙呼:“恩人姓甚名谁,日后好生报答。”仙女笑答:“广济苍生,何劳报答,姓梅是也。”随即腾云而去。卢娘子按照梅仙女的指示,回家把菜种种下,不几天菜种就发芽出叶,到了腊月,菜长得又大又肥,采来煮食,鲜甜嫩滑,分外可口,孩子们得以饱食一顿。亲朋好友问及此乃何物,卢夫人道,是梅仙女送的菜种,就叫“梅菜”吧。此后经亲朋好友引种,很快在东江流域一带传开,广为种植,惠州从此有了梅菜。
在惠州以矮陂为中心的乡镇,梅菜种植面积已达4000多公顷,年产量超过10万吨。梅菜收入已占该镇农业总产值的45%,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