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盲区 覆盖重点
福建莆田市质监部门依托基层质监站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 江 东 陈茂凤 陈雪梅
3月30日,周六,上午10点,福建莆田市黄石镇西洪村,一场联合执法行动正在进行。
由黄石、东峤、北岸3个基层质监站执法人员组成的执法队,拉网查处无证米粉生产加工,现场抽查5批次米粉样品,立案查处两家超范围使用添加剂的生产企业。
这样的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行动,在莆田市质监局10个基层质监工作站及1个质监协管站间,已经不是第一回,其中更不乏经典案例。这些基层质监站和质监协作站,分布在莆田市区、乡镇中,它们聚是一盆火,散是满天星,将质监部门的监管和服务延伸到最基层,更好地促进了质监工作与地方区域经济相结合,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莆田市华隆机械有限公司负责技术管理的吴经理说:“质监把服务和技术搬到了企业家门口,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正如一位基层质监站工作人员这样感慨:“以前没有基层机构,监管力不从心,只能浮在面上;设立基层工作站后,质监工作变成点对点、面对面,质监和企业紧密连在一起。”
据了解,2010年以来,莆田市质监局有针对性地选择生产加工企业较为集中的10个重点乡镇,设立了10个基层质监工作站及1个质监协管站。基层质监站的设立,不仅延伸了质监服务范围,消除了工作盲区,而且有效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构建起了覆盖全市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监管服务网络,受到地方政府肯定、企业欢迎。
谈到在全省率先推动建立基层质监工作站,莆田市质监局负责人表示,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越来越凸现出集聚和带动的作用。莆田市质监局在全市5个省级工业园区和6个莆田特色产业园区设立基层质监工作站和协管站,意在把加强基层质监工作站建设作为服务经济发展、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抓手,为“质量兴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涵江区是莆田市老工业基地,台资企业和港资企业有3000多家。设立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江口质监站,辐射服务涵江区所有企业。而这个质监站,加上质监站长一共只有5名员工。在站长陈育飞办公室的小黑板上,清楚罗列着3月26日开始的一周工作安排,满满当当8件大事待办。这个小小计划表,也许透露了他们能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秘密。
涵江区有几十家线路板生产企业。这些生产企业从香港引进的多层线路板生产技术,起初没有标准可依,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在质监工作人员带动和服务下,福建莆田新世纪材料有限公司牵头制定了对台标准联合体《多层线路板连接技术》。标准出台,彻底改变了行业发展现状。
榜头镇是古典工艺家具之乡,工艺家具生产加工企业3349家,规模以上企业也有140多家。去走访和送服务上门之前,质监站站长傅晓君总不忘提醒同事要认真倾听企业的困难和需求。技术出身、在读博士的他,对工艺家具传统的破损式检测方法让企业承担了高额检测成本问题,日夜用心琢磨。在尝试医学B超等技术手段后,他和其他工程师锁定在了X光检测,利用X射线无损检测方法判别古典家具中同种(小材拼大材)、不同种木材(以次充好)的拼接缝隙及是否榫卯结构,取得技术性突破。目前家具无损检测技术已通过立项。
黄石质监站辖区食品小作坊数量多、分布广,监管状况相对复杂。辖区内128家档案企业,站长林庆喜了如指掌,每家企业标准执行情况、特种设备配备、计量器具使用与检定等情况,他也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2010年设立黄石质监站后,辖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率提升了50%,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整改率有显著提升,去年下发的56份整改通知书,今年1月基本全部落实。
截至目前,莆田市质监局基层质监站共走访了1080家企业,建立完善344份各类生产企业档案,完成508家生产企业的手机GPS定位和地址分布地图草拟。质监站还创新性地开展质监服务“进园区、进社区、进企业、进车间”活动,在质量、计量、标准等方面全力为园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