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钥匙”开启腾飞之门
四川省质监系统以标准化助推当地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本报讯 (冯 婷 李劲松 记者龚志伟)近年来,四川省质监系统作为全省标准化工作的主管部门,高举抢占相关产业标准“话语权”的战略大旗,一项项求真务实、亮点纷呈的标准化举措,为四川省工、农、服务等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快速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四川是农业大省,四川省质监局首先将农业标准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开辟了一条质监搭台、部门伴奏、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标准兴农”新路子,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质监系统围绕川菜、川果、川茶、川猪、川烟等优质农业产业基地,建立了包括基础设施、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已有农产品专项标准体系549个,打造了841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区总数、规模和建设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如今,四川拥有12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排在全国第一,他们还都为每一个产品量身定做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为峨眉山茶、安岳柠檬、苍溪猕猴桃等一大批巴蜀特产叫响全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质监系统立足新型工业化,加快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全省产品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企业标准复审合格率达99.4%。标准化也成为该省一个个龙头产业迅速崛起的“中流砥柱”。眉山泡菜产业发布了《调味泡菜》、《泡菜生产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促使眉山泡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迅速提高,产值超过20亿元。成都高新区以标准助力产业做强做大,2011年该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攀钢、五粮液、九州、大唐电信等企业也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将技术标准转化为市场优势,以标准抢占产业发展的“桥头堡”。
四川省质监系统的全力以赴,使得全省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也有了新的突破。四川省质监局以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观光、公共服务等领域为重点,制定了92个服务业标准,建立了105个国家级、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乐山-峨眉山景区、遂宁现代物流、郫县农家旅游等一批标准化试点项目都填补了国内相关标准空白,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和四川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促进四川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在“5.12”汶川地震、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以及去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重大事件中,四川省质监系统与时俱进的标准化工作也功不可没。其间,四川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和标准化院先后制定了《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地震住宅小区商住楼通信配套设施建设规范》、《收奶站管理规范》、《畜禽组织中三聚氰胺的测定》等应急标准,有效应对了突发事件,保障了民生安全。与此同时,包括巴中新农村标准化试点、汶川全民健康标准化示范等一个又一个亮点突出、贴近民生的标准化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有力促进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