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多一些自信的城市文化招牌

2011-08-12 06:50:22 中国质量新闻网

    □ 司马童

   用重庆人的豪爽、大气和实在性格,精心提炼出来的“重庆非去不可”旅游口号,日前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商标注册,并已被受理。此后,涉及旅游方面的内容,其他地方就不能随便再用“非去不可”一词了。

   “重庆非去不可”?看到这则报道,网上很快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少人认为从中透出了重庆的自信与自豪,但也有人颇不服气地戏言“我偏不去”。而不管怎么说,这样一句与众不同的旅游口号,的确吸引了受众的广泛注意,有望成为一块印象深刻的城市招牌。

   说到城市形象和旅游口号,有些经典之作,很快便会跃出人们的脑海,譬如北京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又譬如广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等。也许是受了香港“动感之都、购物天堂”这一城市广告语的影响吧,近些年来,诸如“XX之都”、“XX之城”的宣传用语,便彼伏此起地不断涌现。看得多了,听得久了,“审美疲劳”也就随之产生。有识之士早已提到,城市形象语或招牌词的近似雷同化,非但不能有效突出一个地方的鲜明特点与特色,反倒流于了“你用我用大家都能用”的平庸重复之嫌。

   一些地方和城市的形象招牌语,何以渐渐陷入了“格式化”的狭小构思和创作空间?其中主要的原因,也许便是先入为主和精英操作。看到别人的口号模式,便匆匆邀集个别专家学者,依样画葫芦地“打造”起自己的“语言名片”。如此这般,以少数人的思维,来代表多数人的思想,好中选好、优中择优、精中滤精的作品,自然也缺乏了厚实的底蕴和基础。

   笔者身居浙江宁波,记忆犹新的是,当初宁波市要提炼城市形象语时,可谓全城发动、全民献策。通过媒体全程参与和市民踊跃投票,前前后后数轮筛选之后,终于敲定了“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一体现了较强地域文化、城市特色的最佳之作。时至今日,类似的“城市招牌”,仍然不乏个性亮点的闪耀。

   当然,宁波或是重庆的城市形象语,尽管未必是毫无瑕疵,但至少,两个城市在文化招牌的打造过程及语言形式创新上,还是有其值得肯定和借鉴之处。有时候,多一些“非去不可”的城市文化招牌,不见得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关键还在于对此是不是只抱着一种“任务观念”。而若是真正形成了“人人参与、集思广益”的构思提炼氛围,“城市名片”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宣传语,应该是不难屡屡推出、纷纷涌现的。《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