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海参将有好标准
山东威海质监局推进威海刺参标准体系建设
□ 王萍华 周 丹
本报记者 罗 兵/文
“好人、好海、好海参——威海刺参。”近日来,山东威海刺参品牌广告语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连续播出,凸显了威海市政府大力塑造地理标志产品威海刺参品牌形象,提升威海刺参全国知名度的决策和信心。威海市质监局积极围绕市政府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快建立威海刺参标准体系,用标准引领、规范、促进刺参育苗、养殖、加工、流通、餐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威海作为全国海参的主产地,从2001年开始人工养殖海参,虽然起步较晚,但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不到10年时间,养殖面积和收益就成为全市水产养殖业的领军产业。统计显示,去年海参产量达2.94万吨,约占全国的1/3、全省的1/2;鲜参收入达到40多亿元,海参加工增值部分收入达24亿元。虽然海参产业总体形势向好,但也存在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化水平不高及部分产品标准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现象。因此,急需建立标准体系引领行业发展,促进海参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
在这种情况下,威海市质监局积极着手威海刺参标准体系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该标准由基础标准、产前标准、产中标准和产后标准4个部分组成,对刺参育苗、养殖、加工、流通、餐饮、检测各个环节应执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细化及规定。全体系共包含102个标准,其中基础标准2个、养殖环境标准及池塘建设标准4项、苗种标准2个、养殖标准7个、饲料及药物使用标准4个、鲜参标准2个、加工制品13个、菜品标准39个、检测方法29个。全体系102个标准中,现行有效标准57个,待制定标准45个。
目前,威海市质监局已基本完成了威海刺参标准体系的建设,即将召开由各职能部门及市海参产业协会、市烹饪协会、科研院所和海参养殖、生产加工、餐饮等行业专家参与的研讨会,预计下半年该体系将正式实施运行。
业内人士认为,威海刺参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当地海参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能够使海参育苗、养殖、加工、流通、餐饮行业有标可循,是规范海参产业养殖行为,控制海参生产过程,提高海参产业组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优质海参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促进海参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推进威海市海参产业做大做强、破除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