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增版内容>>

燃油税牵动车企神经 小排量经济型车更受青睐

2008-11-25 07:19:07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将马上开始征收燃油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日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的这个消息成为近几天各大媒体热议的话题。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实施燃油税的日期快则可能是今年12月1日,最迟将是明年1月1日。

   经过11年的漫长等待和犹豫,期待已久的燃油税终于要实施了。不管业界如何传言,燃油税无疑是更进一步体现公平、公正的政策法规,它切实体现了“开车多就要多交税”的准则。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燃油税:美国对汽油征收30%的税,日本的税率是120%,德国是260%,法国高达300%。一旦燃油税出台,对国内车市必然将产生深远影响。

   业界专家分析,燃油税实施后,首先将对人们买车、用车的消费观念产生重大影响。排量、油耗将优先于车的外观、内饰、空间等因素,成为相当多的消费者购车首要考量的因素。

   北京的路小姐最近计划给自己买辆车,有关燃油税开征的各种传言使她不得不在选车时慎重考虑排量、油耗等问题。“本来打算买辆2.4升排量的,可如果开征燃油税,不就意味着买了台‘烧钱的机器’吗?现在不是买不买得起的问题,而是养不养得起的问题。为了减轻将来养车的压力,我会选择小一点排量的车型。”

   路小姐的观点代表了相当多的准备购车一族的想法。而有的消费者则索性暂缓购车,等燃油税出台后,再看看买哪种车型最省钱。

   “燃油税若开征,养车成本会制约消费者对部分车型的选择,这必将促使消费者购车不再盲目贪大(排量),并将使其购车时将排量下移,汽车将回归到‘代步工具’的本质。”新华信汽车分析师郎学红说。

   据郎学红分析,由于开小排量或大排量轿车甚至号称油老虎的SUV缴纳相同数额的养路费,并且开或不开都要交这部分钱,再加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消费税并没有有效地鼓励消费者选购小排量汽车。“1.0L小排量车的消费税下调了两个百分点后,也只为消费者省了几百块钱,这对于购车者来讲是个很小的差价,因此消费税降低并没有对小排量车消费起到实质刺激作用。”她说,而征收燃油税后,必将推动消费者更多选择小排量经济型汽车。

    我们来算笔账,看小排量车到底能省多少钱。

   以最常见的5座私家车为例,按照北京的标准,每月上缴的养路费为110元,全年1320元。假设车辆每年行驶里程为1.5万公里,同时假设北京93号汽油的零售价仍然维持在6.2元/升。

   如果是一辆百公里耗油12升的大排量车,一年需耗油1800升,按照现在盛传的30%~50%的燃油税率,车主需缴税3348~5580元,与以前缴纳的1320元养路费相比,最多要多花4260元。

   而如果是一辆百公里耗油7升的小排量车,一年只需耗油1050升,同样按30%~50%的税率,则需缴税1953~3255元,大概只是大排量车税金的六成。明显体现出小排量车的优势。

   以上的算账都是以油价不变为前提的。事实上,国家发改委的消息已经暗示,此次“费改税”很可能与成品油降价同步推出。那么两项改革产生叠加效应后,车主花在汽油上的钱到底会怎样变化?

   这将取决于“费改税”和“成品油降价”幅度哪个更大。按照目前业内的普遍推测,燃油税的税率可能在30%~50%,而成品油的降价幅度可能在10%~18%。

   如果“费改税”力度最小化(30%),而成品油降价力度最大化(18%),两项改革叠加后最终税后油费为6.60元/升,比改革前每升多花0.4元。考虑到每年1320元的养路费同时取消,车主实际是少交了不少钱,而上例中小排量车比大排量车一年(年行驶里程为1.5万公里)在燃油方面少花4950元。如果“费改税”力度最大化(50%),而成品油降价力度最小化(10%),两项改革叠加后最终税后油费为8.37元/升,则小排量车的燃油经济性将更加明显。

   某汽车市场调查机构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显示,不论是“从量计征”还是“从价计征”,燃油税开征都将对消费者的购车行为产生影响。一旦开征燃油税,将有八成左右的购车者倾向于购买小排量轿车。这无疑将给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带来无限的商机。

   不仅如此,开征燃油税还将促使汽车产品升级换代。装备了技术先进、耗油量少的发动机的车型将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高耗能车型将被淘汰出局。为了占领市场,汽车厂商将千方百计地开发出更为先进的发动机,推出高品质的精品小车,在环保、节能技术上投入更多精力,推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将使消费者用上更为节能、环保的新车型。同时燃油税一旦开征,一部分有车一族会能不开车就不开车,或是更多地选择公交车。这将对我国的节能减排具有深远意义。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