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增版内容>>

中国制造搭上设计快车

2008-11-20 00:0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投资收益率高且回收时间快 促进产业和产品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搭上设计快车

   价格优势是近30年来中国制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法宝,然而在近期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国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已经式微,中国制造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专家分析认为,现阶段,工业设计是助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最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径,通过工业设计可以迅速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据悉,设计投资仅占技术投资的1/10,回收时间却比技术投资快3倍。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童惠明认为,工业设计创新是一种改良性创新,并非革命性创新。尽管像蒸汽机等革命性创新可以带来时代的大变革,但大变革以后,企业更多的是依靠改良性创新赢得市场。通过工业设计增加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是国内外众多著名企业走过的一条成功之路。

   有材料显示,广州本田雅阁从1999年投产到2008年,共进行了8次改款,每次改款都使售价回升6万~7万元。而事实上,本田雅阁的升级换代大多只是通过低成本的工业设计的改款,对车灯、引擎盖、内室等进行局部的调整,从而使产品更符合时代气息,让消费者感受到时尚冲击的同时,也愿意掏更多的钱来购买新款雅阁。

   广州毅昌科技董事长冼燃认为,本田、三星、宝马、APPLE等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制造品牌,都是依靠工业设计来实现品牌增值的,而且工业设计也是全世界最便宜的创新。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测算,在工业品外观设计上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带来1500美元的收益。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也已经意识到工业设计在利润贡献过程中的突出作用。据佛山新宝电器工业设计总监廖志文介绍,公司将一款将烤面包片的多士炉与煮蛋器合二为一的早餐机出售给代理商的价格是12美元。而之前,新宝电器卖给代理商一台多士炉是4美元,一台煮蛋器是3美元,即分别卖两件产品收入7美元。但是经工业设计师创造性地把两种产品的功能融为一件产品后,就多创造了5美元的收入,这就是工业设计创新带来的价值。

   对此,冼燃表示,世界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工业设计与技术创新,是当今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两大重心,而与技术设备投资相比,设计投资收益率高且回收时间快。

   据悉,日本、韩国、英国等许多国家都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巨额资金,并在产业政策上予以扶持。尤其是“设计韩国”战略,令1998年遭受亚洲金融危机重创的韩国迅速恢复了元气,LG、三星、现代等企业更是借工业设计完成了从制造型企业向设计创新型企业的成功转型。对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制造来说,工业设计承载着更重要的使命。

   尽管国内不少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中国的工业设计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工业设计在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竞争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国内有些企业靠模仿或加工国外产品获取利润,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同时,国内有些企业对设计内在的知识含量和对企业长远发展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他们往往愿意在“立竿见影”的工作(如广告)上大把花钱,却不肯对设计成果给出合理的价格。

   冼燃认为,我国应该借鉴韩国的经验。为推动韩国设计业形成发展合力,韩国采取了举国机制的办法统筹推进。早在1970年,韩国政府就专门成立了韩国设计振兴院。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项目,每个项目给予约合2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扶持,并在其产业发展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成为世界设计强国的发展目标,推动全国产业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廉价竞争转型创新增值的阶段,亟待完善工业设计体系,为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首先,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给予重视、增加投入,对于设计优良的产品给予优惠,激励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下工夫。据悉,1985年,韩国政府开始实行“GD制度”(Good Design),通过对商品进行综合审核,对被认可的设计优秀的商品赋予“GD”认证。而日本政府则向日本厂商颁发G标志大奖,其目的是“评选和表彰优秀设计,以便改进生活质量,提高工业研究能力和表彰通过提高市场上现有产品质量以扩大出口和贸易”。

   其次,建议通过对现有设计公司的评估,对于那些经营有方,设计水平高、业绩好的民营设计公司,在贷款、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鼓励,扶持这类公司进一步增强实力,为国内企业提供的更好产品设计服务。此外,相关部门应该经常举办一些全国性的工业设计比赛,培训优秀的设计人才。同时,应尽快展开工业设计人才的资质认证工作。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