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增版内容>>

让手机色彩多些中国味儿

2008-11-06 00:0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面对五彩斑斓、琳琅满目的手机柜台,跃入眼帘的首先是手机的色彩和款式。有的手机色彩十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人一见钟情,爱不释手,有时消费者甚至由于偏爱手机的色彩而放弃对性能或其他方面的苛求;有的手机色彩平庸媚俗,粗糙乏味,结果无人问津,即使功能齐全、价格便宜也没有人愿意埋单。

   富有创意的手机色彩设计,使手机有灵魂、有生命力,能强烈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消费者对手机外观色彩的需求是口味越来越高,眼光越来越挑剔。既要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的要求,又要满足他们近乎反复无常的各种需求,这的确给手机外观色彩设计出了一道难题。但是只有努力创新,不断突破,才是手机设计的出路。

   手机外观色彩设计要有更强的针对性。手机的消费群体和阶层早已扩大,数亿中国消费者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必然对手机外观色彩表现出不同的喜好。身份高的比较喜欢手机色彩高雅、庄重、大气;上班族比较喜欢明快、清新、大方、典雅的色彩;年轻女性比较喜欢纤丽、生动、活泼,富有装饰美和曲线美的色彩;青少年比较喜欢对比强烈、近乎随意涂鸦的色彩。手机色彩设计分成大致的几大类别,显然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色彩千差万别的需求。应探讨研究不同手机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审美情趣,把握他们对色彩感知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消费取向,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化,特别对文化和情感因素不同的群体进行细化,进行针对性的色彩设计,把他们最喜欢的色彩适时地呈现在他们面前。有了细致入微的针对性,就拥有了手机市场。

   手机外观色彩设计要增加中国语言。手机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移动通讯工具,已经具有了彩屏、摄像、MP3、MP4、GPS、游戏和手机电视、手机文学等多种功能,而未来的手机将发展成为一个移动终端———集银行卡、电脑、通讯、视频等于一体。人们玩手机就是在过一种生活。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现代的,但它又是由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传承和延续而来的。多学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能使手机外观设计多一些中国独有的书卷气,少一些浮躁和火气。中国传统艺术在色彩的运用上就有很多独到之处。譬如比较喜欢用明快单纯的颜色,着力表现物象固有的本色,不太追求物体的光感,注意的是生动的韵味。喜欢用对比强烈的原色,像黑白、红白就经常可见。在手机外观色彩设计上吸取传统艺术运用色彩的营养,借鉴它的理念和优秀技法,不仅能为创新设计提供灵感,而且还能为手机外观设计增添奇彩。透过手机富有中国语言特色的色彩,不仅能看到手机的功能用途,而且还能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和丰富底蕴。

   手机外观的色彩要延伸内涵和外延。色彩设计在设计理念上要坚持现代的创新思维,同时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追求“物人合一”的境界,使手机色彩在整体上表现出和谐、平稳、大气、完美。手机要以小见大,表现出中国民族的独特风格。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提高文化素质和涵养,对色彩设计会起到决定的作用。远离单纯模仿西方的路子,使手机造型设计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手机外观色彩的设计和运用,强调色彩本身的表现力、色彩的象征性、色彩的感情和配色规律。要放入一个更大的人文环境和时代背景,不能仅从手机本身来考虑手机外观色彩的设计,手机色彩也要与时俱进。现在的一些时装发布会,手机已成为时装不可或缺的饰件,手机为时装增添亮色,时装为手机平添异彩。现代人特别是年轻的消费者携带手机还要搭配饰件,讲究手机色彩与服装相协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手机色彩设计就要先行一步,根据身份特征、使用场合、生活环境的不同,将时装、皮具、首饰等的色彩风格融入手机设计,为这种时尚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手机外观色彩要增加快乐和享受的符号。现在玩手机,就是玩快乐、玩享受,玩的是一种新生活。探究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行动规律和美的时尚需求,使手机的色彩语言与人的心理语言能有机融合,体现出终极的人文关怀。手机色彩要满足现代人求新、求奇、求变的心理,要具有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使色彩体现出亲和力、诱惑力,让人感到友好、亲密,体验到美好、和谐。鼓励和引导消费者放心大胆地进行人机交流,满足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希望远离浮躁的社会、在手机里寻求纯洁宁静的愿望。在视觉得到享受的同时,又得到舒适、安全、方便、省力的使用享受,从而获取前所未有的快乐,得到精神生活的最大满足。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