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产品开始大举进入国际市场,然而除了海尔、联想等少数知名品牌外,大部分产品在欧美市场上并不知名。欧美国家的人享受了中国廉价商品带来的好处,但并不认可中国商品的品牌,使中国品牌走出去的战略面临巨大尴尬。
笔者曾在位于柏林波茨坦广场的阿卡德购物中心“萨通”电器商店里发现,在中国很有名的某品牌液晶平板电视机被陈列在一排不起眼的电视机旁,样品上还有一道明显的裂纹,而另一边的三星、LG、索尼等韩日电视机却非常亮丽、显眼。
“萨通”是德国一家规模很大的连锁电器商店,里面有很多中国的商品。笔者有一次亲眼看到两名印度顾客拿着新买的照相机前来退货,营业员问,是否有质量问题?印度顾客说,不是,是因为先前没看清是中国制造,还以为是日本制造。
笔者在德国多次参观了像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柏林消费娱乐电子展等国际展览,每次参观心情都有点沉重。中国参展商大部分都是一个个小格间,没有漂亮的装饰,产品也没有特色。而欧美、日韩展台则气势恢弘,产品精致,让人爱不释手。
上述几个事例只是众多中国产品在海外遭遇“尴尬”的缩影。笔者曾经就中国产品的形象询问一名德国同行,这位同行对中国产品和品牌有比较深的见解。他认为中国电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点:缺少创意、不够精致、没有个性。
缺少创意是影响中国品牌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说产品的设计思想、基本原理不是中国首创的,中国的产品只是在别人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而国外市场上任何一个著名品牌的确立,首先都是因为有独特的创意。例如韩国三星手机的品牌确立,就是因为三星打破了诺基亚直板手机和摩托罗拉翻盖手机的定式,率先推出了滑盖手机。
不够精致是影响中国电器品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中国产品已经告别了傻大黑粗的形象,但产品无论从外形设计还是制造加工方面都不够精致,尤其在细节方面,让人能挑出许多毛病。反观德国和日本的产品,非常注意功能和外形的完美结合,这也许是德国和日本两个民族追求细节完美的天性。
没有个性是许多中国电器企业多变、随波逐流的通病。企业从产品的选择和开发,到外形设计和市场推广,没有一个突出企业个性的战略,就像东施效颦。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iPod和iPhone之所以如此受市场青睐,就是因为苹果公司的产品有鲜明的个性,让人一看就感觉与众不同。
反思中国电器品牌走出去的困境,在笔者看来,值得一提的还有,许多中国企业缺少品牌维护意识,只想利用品牌挣钱,不想好好呵护品牌,往往创品牌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品牌树立起来后却毁于一旦。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品牌走出去也有30年了,在二战结束30年后,日本品牌开始挺进欧美市场,并取得辉煌战果;朝鲜战争结束30年后,韩国品牌开始涉足欧美市场,也打出一片江山。现在历史的舞台给予中国企业新的机遇,中国品牌能否也大踏步地走向世界,需要中国企业和所有关心中国品牌的人好好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