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增版内容>>

收购汇源展示价值投资理念

2008-09-09 08:2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 沈洪溥

   可口可乐以179亿港币全面收购汇源果汁在港上市股份,吓了人们一大跳。担心垄断的人,忧虑从此喝不上物美价廉的果汁;对国货有感情的人,害怕世界品牌取代了民族品牌;当然还有某些网站搞群众投票,为所谓“82.95%的网友反对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感到兴奋不已。

   其实,涉嫌垄断与否,自然由商务部定夺;汇源乐意出售与否,又只和股东、经理人相关。这些外人都无缘置喙。耗费精力和资源搞这类无谓的群众运动或公众表决,既无趣又无聊。

   就投资而言投资吧。笔者以为,其间较有意义的发现在于,可口可乐在本次收购中所体现的关于行业与时机选择的投资理念,和我们一度坚信的某些教条似乎存在本质差异。

   首先是应该怎么选行业。随着商品要素的牛市启动,国内资本雄厚的财团但凡出手,选择的往往是产业链上游的资源型产业。矿产、能源这类资产,尽管在内外部市场都具有高估值特征,但还是成为多数国内资本的投资标的。

   很明显,流行于本土厂商中的投资偏好仍带有国内体制、产业结构的印记,他们将国内由于行业壁垒高企、要素流动不畅形成的经济现实,错误地理解为“普世规律”。但凡有了闲钱、有了机会,一定要争取投在所谓的“垄断”产业。这些投资据说不仅看起来挺安全、听起来还倍儿有面子。至于估值,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

   汇源这样的企业,所生产的果汁产品身处绝对的下游产业,当然根本就不值得上述人士看一眼。但必须看到,碳酸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此番下单却非一日之功,至少其一直没有放弃对主业的研究和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去年开始,中国的果汁饮料市场已经逐步进入爆发增长期,果汁饮料对碳酸饮料的替代效应明显。

   2007年,果蔬汁(包括百分百果汁、中浓度果蔬汁和果汁饮料)已经是中国国内增长最快的软饮料品种。从这个角度看,果汁产业成长性完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过度竞争的问题,且两公司具备行业兼容性。最重要的,还是可口可乐选择的大方向完全不同于国内企业,在跨界投资、上游投资成为时髦的时候,可口可乐却选择了继续深耕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饮料主业。仅凭这个专注劲头,不愧于巴菲特长期持有的好公司称号。

   其次是怎么选时机。即便能够不打眼地买到好东西,也必须挑一个好时候。相比而言,汇源果汁知名度不可谓不高,业绩不可谓不佳———仅在2007年,汇源果汁的销售额就已经超过26亿元,利润6亿多元。这种“大众情人”型品种,在市场低迷期买入,才可能降低成本。

   确实,汇源股票在香港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并不高,收购公告前不过4港元多一股。这其中,有行业估值因素,也有不少金融与非金融的负面因素影响。比如汇源财报显示存在成本上涨的不利影响,进口浓缩汁价格上升使该公司去年浓缩汁和果浆成本增幅达55.5%,包装成本也上升25.9%,这使得摩根大通近期一直维持汇源“跑输大市”评级,市场普遍不看好这家企业。但对于旨在整合产业链条的可口可乐而言,这却恰是有利时机……

   最后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上只有一个汇源,因此不宜有意无意地进行无底线的联想与类比。那种“防备外资抄底”的说辞站不住脚。中国投资者要超越巴菲特的话,理解并善用价值投资方法,与摆脱狡猾与短视的机会主义心态,几乎同等重要。《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