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鸣
好多年前,一位教授出国访问回来说,此次学术交流很愉快,但让他不好接受的是,德国房东喜欢用嘲笑的口吻说:这位中国人居然吃昨天的面包。教授感到纳闷,隔夜面包为什么不能吃?好多年过去了,如今许多人都晓得不吃隔夜菜的道理,但大家对过了几天的面包还在吃,这也没有什么。然而,假如有人问,您刚买的汽车“新鲜”吗?您恐怕会一愣。
许多车主都发现一个现象:用了几个月甚至几天的新车就出质量问题,经销商反复维修,找不到根本“病因”,这使得消费者对新车的满意度开始降低。刘女士前不久买了一辆新车,没几天发动机故障灯就亮了,到店维修后仅间隔几天又再次出现问题。于是,刘女士再次来到4S店维修……“发动机故障灯前前后后已经修过6次。”刘女士表示,4S店到目前为止也没查明是什么原因使发动机故障灯一直反复亮。对此,一位经销商透露了谜底:“这肯定是库存时间太长的车,容易出这类问题。”
目前,由于高油价、道路限行等因素,车市正进入低迷状态,厂家库存车增多势在必然,“库存”这一专业术语也开始在消费者中渐渐流行。专业人士告诉我们:就像日用小商品需要有保质期一样,汽车库存时间太久也会“变质”。行家介绍,一般库存超过3个月的汽车就属于积压车,积压车在长期存放不用的情况下,电瓶、塑料器件、车内电线等极易老化。此外,汽车存在机械结构之间的配合———汽车早点到用户手中,可以进行磨合;如果不及时磨合,有些润滑油则会因老化、凝固而造成机械部件磨损。如果消费者将存有隐患的库存车买回去,不仅日后使用、维修费用增加,而且在行车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危险。随着库存车增多,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库存车的销售问题:“库存车“究竟属于什么车———新车?旧车?还是别的什么车?显然,这是一个法律法规的“空白地带”,因此汽车卖场上的种种不愉快由此而起。
事实上,假如汽车不“新鲜”的话,它的质量一定会受到影响,那么消费者完全可以在购买时指出这一点。专家认为,从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看,凡是库存车,就应该明示。但是,国家目前并未对汽车库存期做出明确规定,致使某些厂家有意无意间钻空子。只要您不提出,我绝对不说。就算您提出来了,我也装聋作哑。因此,专家对消费者提出一些有效建议,在挑车时靠经验来辨别。一般地说,汽车发动机和底盘上有编号,有些地方会有出厂日期。同时,消费者可以随时关注车辆的销售情况。如果欲购的车滞销,并且厂家开始生产升级换代产品,那么就要引起注意:这款车很可能是库存车。业内权威认为,虽然厂家对库存车有规定,一般停留两三个月后,最好应对汽车进行保养。但出于成本考虑,经销商基本上都不会这样做。可是,制造商和经销商应该想到:如果因新车出现问题使消费者反复维修,不仅让消费者蒙受时间上的损失、经销商蒙受经济上的损失,厂家更会蒙受品牌美誉度下降的损失。
车市寒风料峭,更须温馨待人。为了避免损失,制造商可以加强管理,以销定产,减少库存和流通环节,把“新鲜”的汽车产品送到每个家庭。而经销商则应诚实地将汽车出厂日期以及注意事项告知消费者,别在库存时间上“弯弯绕”。正是:“新鲜”的汽车惹人爱,诚信的商家走得远。《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