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增版内容>>

融合为信息化开辟市场 软件业在新跑道上起飞

2008-07-03 14:18: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提  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取得巨大成就,软件产业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渗透到人民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经济发展的“倍增器”作用。软件为推动“三农”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软件助力行业信息化,推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和优化升级;软件促进“金”系统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在经济社会关键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6月,令业界引颈翘首的行业两大盛会——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和第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相继登场,共同演绎了我国信息产业大聚首的绚烂篇章。两大盛会就综合产业链中的收获、问题、荣誉和经验悉数盘点,并针对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全面交流和深入研讨。吸引了来自国内、国际各方面的观众眼球,产业监管部门、行业优秀企业、领域专家学者无一例外地成为这次信息产业大阅兵的主角。

    □ 本报记者 陈军梅

   对我国信息产业来说,2008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3月“两会”召开,国家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信息产业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5月电信业在灾难中重组、重生;6月两大IT行业盛会举行;8月将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科技奥运”是北京奥运的一大主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量的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给软件企业带来更多机会和创新空间,如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有效、合理融合,成为信息化运营商和众多中小企业共同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产业环境不断优化

   6月12日,在2008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开幕式暨软件产业创新与融合高峰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司长肖华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软件行业的发展状况。

   肖华介绍说,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软件产业不断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发展成为产业规模达到5834亿元的国家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成为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中国软件产业从70年代中期萌芽,80年代起步,2000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2000年到2007年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2007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由2000年的1.2%提升至8.7%,居世界第四位。

   肖华表示,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软件产业,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2000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投融资、税收、产业技术,出口、收入分配,人才装备和采购,企业认定、知识产权,行业管理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史上里程碑。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2005年)》,进一步明确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在各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产业政策不断贯彻落实,营造了较为系统、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在加大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力度方面,国家修订了《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了打击软件盗版的专项行动。而在构建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方面,有关部门利用电子发展基金等手段,安排项目支持绿色上网软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绿色和谐的上网环境。

    自主创新是突破口

   肖华指出,经过30年产业发展实践,全社会都认同了发展我国软件产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同时,自我封闭与世隔绝来发展软件服务产业是没有出路的,只有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走国际合作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近年来,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中国软件产业面临着广阔的国际市场。2007年,中国软件产业的出口额由2000年的4亿美元增长到超过100亿美元,面对发展迅速的中国软件外包产业,IBM软件集团开发总监戴弘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外包是中国软件企业的起步,而技术创新才是未来方向。”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也认为,中国软件产业的根本和脊梁应该是软件产品和技术,特别是面向自己市场的核心技术。

   尽管当前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的软件人才,但绝大部分都是最近三四年进入人才市场的低端人才,中高端管理人员和实用型技术人才比较缺乏。张亚勤表示,中国的软件企业不缺少CEO,缺少的是CTO、架构师以及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软件项目管理人才。

   这种人才结构成为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的最大瓶颈,对此,戴弘表示,这样的人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具体的项目培养出来的,企业只有把眼光放在核心技术上面,才能不断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实践证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再造是信息化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利器所在,是提升品牌的根本力量,而技术创新的源泉最终反归到运营商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深刻认知。优秀的信息化运营商,必须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才能适应两化融合的市场机遇,才能赢得市场和用户的喝彩。

    两化融合促产业升级

   目前,两化融合问题成了另一个焦点。肖华表示,今后国家将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激发社会对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及产品的需求,为我国软件产业提供空前的市场空间和发展舞台。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指出,两化融合将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调整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司长周子学认为,软件与硬件不能割裂开来,要支持硬件企业发展软件,也要支持软件企业去跟硬件企业结合,要软硬融合。他指出,发展嵌入式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拥有巨大的制造业和信息化市场,依托这一市场,大力推进软件业与硬件的融合和互动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

   肖华指出,软件技术和产品广泛应用,成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核心力量。改革开放30年来,软件产业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渗透到人民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经济发展的“倍增器”作用。

   一是软件在农业领域深入应用,为推动“三农”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金农工程”的启动和稳步推进,软件技术和产品在“三农”建设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是软件助力行业信息化,推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和优化升级。软件在信息化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节能增效的作用逐步显现。此外,国产软件还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软件正版化、科技奥运、现代远程教育等重要的应用领域。

   三是软件促进“金”系统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在经济社会关键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金卡工程的深入发展,IC卡在电信、金融、社保、医疗、税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金税工程基本完成了综合征管软件在全国国税系统内的按照省级集中模式的统一运行;金关工程进一步完善了电子海关、电子总署的全方位应用格局,安全运行管理、规范化管理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金”系列工程正进一步深化,跨部门互联试点工作在稳步推进,应用成效将越来越大。

   专家一致认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两化融合,是新形势下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