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鸣
一位相熟的老先生说过,要是哪天他做了汽车总设计师,就会像做手术一样,下令摘除汽车上的一个“盲肠”———喇叭。这话虽为戏言,却反映出城市居民对汽车鸣笛普遍厌恶的心情。今年高考期间,我亲眼见到一位年轻司机为驱赶行人,竟然在考场附近肆意鸣笛,被执法交警当场拿下,周围家长纷纷表示“活该”。交警说,违法鸣笛的现象最难纠正,因为有的司机随意按喇叭,还没等发现他,早就一溜烟地跑了。客观地说,许多城镇居民天天生活在喇叭的阴影里,备受煎熬,苦不堪言。
如今,终于有一座城市要将喇叭“礼送出境”了———这就是上海。继外环线内实施机动车禁止鸣笛后,上海准备从明年开始逐步推广至全市范围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有关人士介绍说,届时首先要在市民反映比较集中的区域优先禁鸣,逐步向外环和全市范围推广。在未来3年,上海将对机动车污染进行控制,将全面实施机动车禁鸣,并加快推进高速、高架道路声屏障建设,加强噪声控制。有报道说,从去年6月1日起,上海开始实施全天禁止机动车、非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助动自行车)违法鸣喇叭,并已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看来,上海居民有望过上清静日子了。
城市噪音当中,汽车喇叭是一个“大户”。在全国许多城镇,不分白天黑夜,“嘀嘀———”的声响总是与我们形影不离。最可恨的是一些大货车,有意安装高音喇叭,“叭”的一声骤响,简直与枪炮无异,让人感到心惊肉跳,却又无可奈何。据心理健康专家说,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家用汽车的不断增多,患上焦虑症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有精神疾病的人,在听到汽车喇叭的吼叫后更加焦躁不安,不仅提高疾病诱发率,还会减缓精神疾病治愈的概率。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汽车喇叭很强势,比较而言,人的耳朵绝对是“弱者”。有人认为,一方面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加上道路拥挤和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驾驶员只好鸣笛提醒;另一方面就是一些司机优越感十足,见到行人或自行车就猛按“喇叭”。一些司机常常牛气冲天,非得与行人争个高低。难道他们不晓得吗?按照交通法规,在任何情况下,作为强势的汽车必须避让行人。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当听到喇叭的吼叫,作为弱势的行人常常被吓得止步。看起来,“喇叭”现象的背后,关键还是人的素质的问题。一些驾驶员总认为道路是为汽车修的,从而忽视了每个公民有平等的“行路权”。这种“不厚道”的做人态度,应该受到全社会的谴责。当然,目前要解决强势“喇叭”问题,仅用道德准则去约束恐怕难以收效,最终还得靠法律予以制约。按照理想主义者的描述,明年上海的街道,将会呈现一片静悄悄的景象:汽车一声不吭地行驶,行人更安全地走路。
有识之士指出,除了监督和“拆除”汽车喇叭,还要拜托制造商积极改进发动机,制造出噪音更低的汽车产品;而道路专家也应投入精力,研发具有实用价值的降噪路面并大量铺设。这样的话,我们的城市才会变得宁静而安全。这里的街道静悄悄———不仅能够展示出一种优美意境,更能折射出全体市民的高贵素质。《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