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今年的欧洲杯很好看。作为一个伪球迷,我这里所谓的“好看”,主要是指“看”的工具好———我用一台新买的等离子电视“看”球赛。不仅这台机器证明了欧洲杯好看,而且欧洲杯也证明了我的机器看上去好,于是我获得了双重欣慰。
大而言之地说,我的欣慰也应该是等离子平板电视行业的欣慰。前不久,人民网推出的一项名为“奥运看大屏,等离子VS液晶,您要选什么?”的民意调查显示,观看体育比赛,网友更倾向于等离子电视,并以84%的得票率取得对于液晶电视的明显优势。而从市场实际销售情况看,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等离子PDP市场销量同比去年增长超过100%,是平板市场50%整体增长率的两倍。
很明显,等离子电视的市场前景是美好的。但对于身处行业中的国内厂家来说,其感受恐怕用“道路是曲折的”来概括更为准确。平板行业内的人基本上都同意,等离子和液晶其实各有优缺点,应该说难分伯仲:液晶的画面亮度更高,但是大屏幕液晶电视至今未能很好地解决动态画面的“拖尾”问题;等离子在“动态清晰度”上发挥更出色,但在画面亮度上稍逊一筹。从全球市场来看,两者的市场份额基本上也是平分秋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等离子甚至更受消费者青睐。可是在中国市场,等离子却长期处于弱势,被液晶压得喘不过气来。在2007年等离子回暖之前,其产量还不及液晶的1/10。
等离子在中国市场何以道路曲折?业内人士的说法是:技术输给了市场,专家输给了百姓。这得归咎于中国电视市场的特殊现象:厂家的态度引导着消费市场,而驱动厂家的则是利润。由于等离子面板生产技术只掌握在日、韩少数几个厂手中,生产过于垄断,致使等离子上游面板价格难以快速下降。大多数国产电视机厂家转而投向开放程度更高、利润也更高的液晶领域。基于市场和利润考虑,厂家自然更愿意宣传液晶的好处,加上等离子市场份额的现实不足,这就难免让消费者产生等离子在各方面都不如液晶的误解。
等离子的市场转机,在2007年才真正到来。这一年,原信息产业部开始实施“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专项工程。按照平板电视发展策略,国家决定推动建设等离子显示屏及模块生产线,以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重点发展42英寸以上的等离子显示屏、驱动电路及模块,并鼓励引导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开发和专业化。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已定,企业的行动亦随之展开。这年4月底,长虹投资60亿元的虹欧等离子PDP一期项目在其绵阳总部全面启动,立志生产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屏”。之后熊猫、海信、创维、TCL等国内厂家也相继宣布了扩大等离子投资的新计划。从2008年春节后,国内外厂家均加快了推出等离子新品的速度。这就使得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的信心实现了快速恢复和提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有理由相信,等离子电视借力北京奥运的激情推进,一定可以完成一次历史性的漂亮转身。《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