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增版内容>>

成本优势不再 零部件底气不足或丢千亿订单

2008-06-10 06:57: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 吴 琼

   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众多行业选择了涨价解压,唯独汽车业对此“谨小慎微”,在构成汽车产业链的汽车零部件、整车生产、汽车贸易三大环节中,只有汽车零部件中的轮胎是罕见的敢涨价者,而其底气来自于对技术和市场的相对垄断。

   同整车一样,受成本、价格双重挤压的汽车零部件也处于生死抉择的关口。据全球商业咨询公司Al-ixPartners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因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中国生产的部分零部件出口成本提高了16%,国外买家对中国零部件的兴趣开始下降,逐渐减少在华采购规模。由于高附加值产品缺乏,2010年将有1000亿元的零部件订单“逃离”中国。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中国汽车业将如何应对?

   日前在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在汽车产业链的零部件环节上,厂家反应不一:轮胎巨头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涨价,而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只能选择维持原价。

   据悉,国际汽车产业链的利润分配约为5:3:2,即零部件企业约占汽车产业链总利润的50%;整车生产企业约占30%;从事汽车贸易者约获得20%的利润。但由于零部件企业众多、集中度不及整车、议价能力不强,因此,事实上零部件企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低于整车,即按回报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汽车贸易、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

   正因为这样,汽车贸易商们对于原材料价格反应并不激烈,但整车生产企业则表现不一。“仅从钢材价格上涨的影响看,自重越重的车受影响越大。”安信证券汽车分析师孙木子指出,“钢材价格上涨对商用车的影响大于乘用车,钢材重量占到卡车重量的70%至80%;在乘用车中,钢材价格上涨对低价的经济型车影响更大。”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支持这一说法: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对高端品牌车的影响明显低于中低端车。这是由汽车产业存在的增值因素决定的。一辆车要经过组装、物流、销售几大环节,而高端品牌汽车的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并不高,近期原材料上涨仅相当于价格的0.5%至1%;且高端品牌汽车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革新来消化掉这部分成本压力。但中低端汽车则完全不同,一辆3万元左右的车,钢材涨价可能吃掉其终端售价的5%。

   与整车企业相同,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抗成本压力的能力不一。孙木子指出,两类零部件企业具有传递成本压力的能力。一是身处相对垄断的细分市场中,如轮胎业。二是进入整车配套体系、具有核心知识产权或竞争力的企业,如博世汽车、日本电装等。

   而其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则叫苦不迭。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一位汽车底盘生产商表示,近来和整车企业的谈判,每次都不欢而散。宝钢供应的原材料涨了近10%,我们要求和整车企业共同分担,但总是谈不拢。

   在海外市场上,危机也开始袭向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全球咨询公司PAC集团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通用汽车、丰田汽车、福特汽车等3家汽车巨头在华的零配件采购额将比预期值减少80亿美元;2010年,三家汽车巨头在华的采购额或将减少160亿美元。

   造成跨国汽车巨头们采购转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主要以低价取胜,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一旦价格上涨,就失去了吸引力。来自全球商业咨询公司Al-ix?鄄Partners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不足一年的时间中,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部分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出口成本提高了16%。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报告进一步指出,因中国缺少达标且价格低廉的零部件供应商,约80%以上的跨国汽车巨头们没有达到在华采购量和降低成本的目标。

   对于零部件企业的这一困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以“抄作业”作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前,我们干的是附加值最低的那一段,并没有涉及更前面靠智慧赚钱的部分。总抄别人的作业无法毕业。

   董建平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只有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中国汽车零部件才能摆脱“生产上、技术上、技术研发上被越来越边缘化”的局面。从另一方面看,目前的成本压力更迫切地揭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