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奶粉橄榄油冻猪肉等进口关税暂时下调50%左右
降低食品进口关税有助控制通胀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日前决定下调部分食品、药品、棉花等商品的进口关税,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有助于实现将我国全年CPI控制在4.8%的目标。
从财政部5月28日公布的名单看,此次调整涉及冻猪肉、豆粕、鳕鱼、开心果、婴幼儿食品以及乳清、酵母、椰子油、橄榄油、棉花等十几类商品。进口税率平均降幅在50%,最高实行零关税,且主要是食品进口类商品。业内认为,财政部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增加食品供给,控制CPI上涨。
世界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大通在29日立即发布报告称,财政部宣布下调冻猪肉等食品进口关税,将促进相关进口食品的增长,并通过国内食品价格的走稳以达到平抑通胀压力的目的。摩根大通驻香港经济分析师王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猪肉价格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两倍,据其测算,去年中国猪肉进口同比增长83.7%,今年1~4月则增长79.3%。她预计此次进口关税下调将促进猪肉进口增速继续加快,国内肉价有望出现更明显降幅。
2007年我国CPI同比上涨4.8%,通货膨胀迹象明显;今年以来,通货膨胀出现加剧状况,最高达到8.7%,4月份达到了8.5%。而物价上涨中主要是以食品为主的消费品价格过快增长导致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流动性过剩,流通中货币过多,需求大于供给造成的;二是粮食、油价、猪肉等食品大幅上涨,成本推进导致。
有经济学专家认为,治理目前的结构性通货膨胀,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或者物价全面上涨,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但当前我们单一依靠货币手段从回收流动性、抑制需求上采取措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利用财政手段从增加商品供给上采取措施。税率是财政手段的主要内容,通过大幅降低食品进口税率来抑制通胀,通常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增加了国内商品特别是食品供给,对于平抑食品价格将发挥重要作用。增加消费品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扩大国内生产,增加市场供给,但是,由于季节性原因等,增加国内生产需要一个过程。那么,降低关税,增加进口作为增加供给的补充力量是完全必要的,对于降低CPI能起到有效作用。
大量增加进口又可以扭转我国贸易不平衡,减少外汇储备,遏制流动性继续过剩。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是由巨大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而使央行被动发行基础货币造成的。增加进口必然对抑制巨大贸易顺差有作用,从而能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的增加,抑制通货膨胀。而进口的又是食品类商品,正好对准了物价涨幅大的商品。可以说,虽然此次降低食品进口关税只是阶段性的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仍具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今年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对各国CPI产生了很大影响,近期,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都已暂停或减低农产品关税的征收。降低食品进口关税实际上是物价上涨快速国家的惯用手段。
当然,降低食品进口关税的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目前国内农副产品以及食品价格大多都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如果降低关税后,食品进口价格能够与国内持平,将有利于控制CPI增长。否则,即使降低关税,但由于价格差异,可能也不能增加进口。
(丰 慧)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