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民生热点>>

注意!朋友圈的这些“秒杀”“限时限量”营销违规!

2020-01-15 22:55:57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你是否在朋友圈看到过这种内容——

某银行理财产品“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

某保险产品“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

这个保险产品独一份!“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

……

注意了!自今年1月25日起,以上金融产品营销手段违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20年1月25日起执行。

具体来看,《通知》明确提出了“八不得”禁止性规定。一是不得非法或超范围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活动;二是不得以欺诈或引人误解的方式对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进行营销宣传;三是不得以损害公平竞争的方式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活动;四是不得利用政府公信力进行金融营销宣传;五是不得损害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六是不得利用互联网进行不当金融营销宣传;七是不得违规向金融消费者发送金融营销宣传信息;八是不得开展法律法规和金融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违法违规金融营销宣传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此前较为普遍的朋友圈营销行为,《通知》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允许从业人员自行编发或转载未经相关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经营者审核的金融营销宣传信息。

也就是说,发朋友圈营销产品可以,但这个营销信息必须是经过金融机构审核的、规范的信息,不能是业务人员自己随意编写的信息。

实际上,此前中国银保监会已发布了“关于防范部分营销人员在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发布虚假营销信息的风险提示”,在此岁末年初之际,生财君要再次提醒大家,提高风险意识,谨防误导宣传。

第一,准确识别惯用误导手法。目前,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的误导信息主要有三类。一是饥饿营销类,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如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用语;二是夸大收益类,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三是曲解条款类,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

第二,充分了解保险产品信息。保险产品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消费者应当树立科学的保险消费理念,通过正规渠道充分了解保障责任、保险金额、除外责任等重要产品信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保险产品。

第三,销售人员要增强合规意识。部分保险营销员编造不实信息的行为属于销售误导,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各保险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加强从业人员合规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

第四,虚假信息请勿轻信及传播,如有疑问可咨询。当前自媒体平台门槛低、发布主体多、缺乏内容审核,消费者在接收此类非官方渠道发布的销售信息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冲动消费。若遇前文所述的类似情况,请勿轻信,更不要转发;如有疑问,可向相关保险机构咨询或向监管部门反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向银保监会投诉的全国统一电话为12378。(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子源)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