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餐饮资讯!
当前位置> 餐饮资讯>>餐饮学院>>

在家下厨还是外出就餐,这份食品消费提示请收好!

2022-05-12 15:56:06 莲都市场监管

食品采购环节

理性消费勿贪多

许多消费者爱大量囤积食物,一来,天气渐热许多瓜果蔬菜存储不了几天容易变质;二来,食物过多吃不完容易造成浪费。

因此我们建议消费者尽量按需购买,如家庭确有需要可购买保质期长、速食冷冻类食品,适当储备一定生活必需物资。

进口冷链需谨慎

消费者购买进口冷链食品和进口水果要关注“浙冷链”和“浙食链二维码,查看进口食品进口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等相关情况,不要采购没有明确来源信息的冷链食品。

拆包装和操作食品时要认真做好个人防护和清洗消毒,最好全程佩戴口罩和手套。

食品储存环节

生熟食品要分开

一般来讲,生冷的食物里有细菌和杂菌等,而熟食品已经烹饪完毕,若将二者放在一块,熟食品易受到生冷食物中细菌的污染,从而埋下食品安全的隐患。

对于,囤多了的蔬菜水果如何保存是一个大难题。并不是所有的水果放进冰箱就可以万事大吉。

果蔬需要分开存放

因为部分水果会释放乙烯类,低温虽然可以抑制乙烯分泌,但仍会加快其它果蔬的腐败,不利于保存,所以建议尽快食用完。

热带水果在没有成熟的时候是不建议放冰箱的,如香蕉、芒果等,这样的做法会抑制水果本身乙烯的释放,乙烯是一种天然的催熟剂,如果释放的浓度降低,会使水果难以成熟。其次,热带水果对于低温也是比较敏感的,放冷藏容易冻伤,轻则变褐色,严重的会内部软烂,不能食用。

肉类、海鲜产品易带致病菌,尤其是李斯特菌,这种菌在低温下可以存活很久,需要密封保存后再放入冰箱,尽量在一个月内食用完。

蛋类是不需要清洗直接放冰箱的。因为鸡蛋表面有一层胶状黏膜,可以阻止细菌的进入,可以用保鲜盒将其密封保存,一般保存期为两周左右。

生肉,建议将其分切好用小包装储存于冷冻室中,为了减少营养损失和微生物污染,食用时提前一夜放入冷藏室解冻即可。

建议大家适当减少外出聚会就餐的次数,出入公共场所主动佩戴口罩,配合相关工作人员检查出示健康码或场所码,排队牢记“一米线”距离。

外出就餐环节

选择餐厅

在选择就餐餐厅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环境好、人员并不是特别密集的就餐场所。不要选择一些人流非常大的场所就餐,比如大排档或者是一些美食城。这些场所就餐环境人员密集非常大,而且空气流通不好,卫生状况也非常的差。

一旦有一名感染者在这种环境当中出现,其他人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概率就会非常高。

注意餐厅位置选择

在进入餐厅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餐厅位置的选择。不要在餐厅中心的位置,与邻桌要保持一定距离。最好是选择靠窗位置,这种位置的通风环境比较好。

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在就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相邻顾客要保持绝对的安全距离。不要随便与他人拼桌,更不要与不熟悉的人挤在一起就餐。

另外,尽量选择与其他就餐人员背对而坐,不要相对而坐。否则,一旦他人出现打喷嚏咳嗽等行为的时候,感染上一些细菌和病毒的概率会非常高。

用餐前做好手部消毒

有很多人在外出就餐的时候,并不会做好手部的清洁工作。而有些人则会在餐厅中的公共卫生间洗手,这些行为都非常的危险,如果不洗手就餐的话,手部一旦沾染上病毒,病毒就会随着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的体内,从而导致感染。

而餐厅中的一些公共卫生间内,很容易出现消毒不干净的情况。一旦有病毒残留的话,很容易发生感染现象。最好是随身携带一些免洗手消毒液,在就餐之前将手部清洁消毒。

选择电子支付

在外就餐时,尽量不要选择现金支付。在现金流通期间,如果有病毒感染者接触这些现金的话,被感染上病毒的概率会非常高。

最好是选择使用手机扫码等安全电子支付方式付款,能够有效避免接触病毒。

一定要注意做好个人的安全防护工作。尤其是外出就餐时,一定要记住以上5点,而且在就餐完之后应快速离开餐厅,减少在餐厅中逗留的时间。

外出就餐回家之后,一定要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将手部彻底清洗干净。另外,尽量减少外出就餐次数,更不要出现多人一起聚餐的行为。

外出就餐后出现了身体过度乏力、发烧、干咳、嗅觉味觉改变以及腹泻、眼部发痒等一系列症状时,快速前往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

如果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导致的,只有接受科学规范治疗,才能最大程度维护自身健康和生命。

(责任编辑:陆明)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