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纯电,一路绿灯

2015-01-13 15:04:08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宋菲

   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新能源汽车今年逐渐摆脱“推而不广”的尴尬,市场表现有所好转,特别是今年2月26日开始实施单独摇号。据中汽协最新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共销售20477辆,超过2013年全年销量。

    7月9日,政府再度为新能源车亮起绿灯,决定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此消息一出,业界评论这对新源车发展有实打实的利好,可似乎还少了消费者一个稳定的预期。要知道,无论是国家和地方对新能源车补贴,还是免征车辆购置税,只是初步解决了整车价格高的问题,而发展新能源车共有三块难啃的硬骨头,除了整车价格高,还有充电难、续航里程短的问题。

    7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从六个方面助推新能源汽车普及,提出将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并继续给予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给了企业和消费者一个稳定的预期。

    政策上为新能源车发展一路亮绿灯,接下来就看如何落实了。

    自主、进口都有份

    2014年7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动汽车可谓占据着主导地位。从中汽协2013年销量数据可见,全年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4243辆和14604辆)分别占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为17553辆和17642辆)八成之多。同时,中国纯电动汽车领域以自主品牌车型为主,如比亚迪e6、江淮和悦iEV、北汽E150EV和荣威E50等,购置税减免政策显然对自主品牌来说是最大利好。

    不过,此次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政策也打破了此前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不涉及进口车的先例。据了解,工信部部长苗圩此前曾不止一次提出,电动汽车要放一两条“鲇鱼”进来,激活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特斯拉等电动汽车品牌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今年下半年,包括BMW i3、大众e-up等在内的多款进口纯电动产品将进入中国,同时包括一汽-大众奥迪在内的一些合资品牌的新能源产品也将陆续登场。对这些车型而言,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出台无疑很合时机。

    然而这三类免征购置税的新能源车型中并未包括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尽管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同政策所提及的三类新能源汽车一样,具有较好的节油效果,但据记者了解,在国家新能源汽车规划中,混合动力汽车被列为需尽快普及的“节能汽车”,不属于新能源汽车范畴,因此无法享受国家相关优惠补贴政策。

    车企准备好了吗

    特斯拉作为进口新能源车的代表车型之一,记者从特斯拉助理展厅经理浦洋处了解到,从7月9号这个消息出来之后,有很多消费者打听情况。但车型目录有关部门还在制定当中,特斯拉方面也期待着车型目录以及细则的最终确定。

    除了特斯拉,记者还从其他出售新能源车型的品牌4S店了解到,已下订单的部分客户决定推迟提车。

    在北汽新能源的官方微博上,记者还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由于北京首次进行新能源汽车摇号的时间是2014年2月26日,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9月份才开始执行,如果在6个月中签有效期内购车,就只能放弃购置税的减免机会。这让不少已经交过定金的车主有点闹心。对此,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与市交通委共同研究电动车主们面临的这一特殊情况,首批中签者的6个月有效期可能适当延长。

    从消费者对免购置税的关注与期待可见,新能源车或许会在9月份迎来一个销量高潮。以比亚迪秦为例,今年1~6月销量持续上涨,1月份销量为673辆,6月份增长至1055辆创新高,而这还只是免购置税之前的销量情况,价格上的优惠想必会推动销量继续攀升。从比亚迪汽车官方微博上的宣传来看,以比亚迪售价20.98万元的秦1.5TI旗舰型为例,在上海购买,可享受优惠国家补贴3.325万元、上海补贴3万元、免费送上海大牌(可省约7万元),以及免购置税(20.98-3.325-3)万/(1+17%)*10%=1.25万元。共计可省14.575万元。

    可是新能源车销量增长的同时,尚未进入大规模生产的厂商能否应对未来可能密集而来的订单。对此记者了解到,由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获减免的消息早已在坊间流传,因此有些厂家已提前开始有所准备,并告知经销商提前下订单,做好备货工作;同时加紧与国家电网的沟通,为充电桩安装做好准备。记者还了解到,比亚迪为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及时交付,正在深圳坑梓基地规划新增年产量6GWh的电池工厂,新工厂一期工程将于今年9月逐步投产,年内至少新增产能1.5GWh。

    呼唤充电桩国标

    免征购置税确实是一项极大的利好政策,是从购车成本上直接给予消费者补贴,但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而言,主要还是依赖于配套充电设施的完善。有位消费者也向记者表示,价格只是一方面,掏腰包之前首先要对实用性与便捷性点头认可。当年丰田为何不推出自己研制的充电式混合动力车,首要答案便是担心需要充电的汽车不受用户欢迎。

    多年过去,我国充电站和充电桩建设的脚步依旧明显落后。按照原规划,2011~2015年,国家电网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规模达到4000座;2016~2020年,国家电网建设充电站目标高达10000座,建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但截至2013年底,已建成的充换电站为400座,只完成了整体目标的10%。

    但据了解,2014年以来国家电网积极投入到充电设备建设中来。国家电网在全国两会其间表示,允许社会资本与国网竞争,共同投资建设充换电设施。最近,国家电网的2014年第一批电动汽车充换电设备公开招标消息也挂了在网上。此外,一线城市也把目标进行了量化,北京市官方近日还宣布将会出台政策,要求新建小区停车位配建充电桩不得低于18%。

    然而,充电桩数量上的提升只是一个方面,充电桩标准如不能统一,也将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混乱,电流、电压不一致等原因也可能导致某些新能源车不能在当地的公用充电桩上充电。据了解,国际上在接口方面没有强制性的统一标准,有国际电工委员会的ICE标准、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的SAE标准、欧洲的ACEA标准、日本的CHAdeMO标准、中国的标准,此外,还不乏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另辟蹊径地创立标准。

    不仅是充电桩的电流、电压等标准被呼唤统一,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及纯电动车电池本身的电池路线、电池规格等标准也需要被统一。原因在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问题也日益得到重视。一般来说,动力电池的容量低于80%就不能再用于新能源汽车,但这并不代表报废下来的电池已经失去价值,它还可以被用作储能或者相关的供电基站以及路灯、低速电动车身上。但由于我国不同车企的电池路线、电池的规格和对电池的测评要求各不相同,后市场也就是梯次利用会遇到更大难度。

    推荐车型:特斯拉MODEL S

    类别:纯电动车型

    厂商指导价:64.80万~85.25万元

    暂行优惠政策:个别限购地区可领取新能源车指标

    推荐车型:荣威E50

    类别:纯电动车型

    厂商指导价:23.49万元

    暂行优惠政策:享受国家补贴、个别地区享受区域补贴、个别限购城市可领取新能源车指标

    推荐车型:比亚迪秦

    类别: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厂商指导价:18.98万~20.98万元

    暂行优惠政策:享受国家补贴、个别地区享受现金补贴或免费牌照指标

    推荐车型:宝马i3

    类别:纯电动车型及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

    预售价格:电动版45万元起售;增程式混合动力版52万元起售

    暂行优惠政策:无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对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出6个方面25条具体政策措施。

    一是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制定实施充电设施发展规划,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充电设施技术标准和建设标准,完善充电设施用地政策和用电价格政策,推进充电设施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公共场所加快内部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支持。

    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积极鼓励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三是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应用,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推进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使用新能源汽车。

    四是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抓紧研究确定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财政支持政策,改革完善城市公交车成品油价格补贴政策,加快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公交车步伐,给予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购置税、车船税、消费税税收优惠,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完善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制定新建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政策,建立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制度,实行差异化的新能源汽车交通管理政策。

    五是破除地方保护,各地区要执行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执行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市场监管。

    六是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监管,集中力量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产品可靠性报告》2014年8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