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菲
熟悉长安的人都知道,之前做军工的长安在家用汽车界是半路出家。1998年,自主商用车明星产品“长安之星”问世;1999年,长安之星“挽救中国微车命运的第一撞”使之成为首款通过安全碰撞测试的微车。再后来,奔奔,悦翔,逸动等一系列家用小车证明着长安从“军”到“民”的成功转型,悦翔V5当然也在其中
Strengths 优点
悦翔V5搭载的BlueCore1.5L全铝发动机,最大功率84kW/6000rpm,最大扭矩145N·m/4000~5000rpm,日常代步没问题,采用了DOHC和D-VVT技术,油耗也有所降低。传动方面,有一款5挡手动变速器和日本爱信4挡手自一体变速箱与之匹配。此外,四轮碟刹及ABS、EBA/BAS/BA/EVA、EBD/CBC/EBV等安全配置均属标配,给悦翔V5提供了基本的安全保障。
比起动力,国内该级别车型的消费者其实更关心车内空间和功能。悦翔V5空间利用率不错,前后排腿部和头部空间都可以,储物格数量充足且功能实用,后备箱宽敞工整,便于放大件行李。车主对悦翔V5的功能普遍较满意,尤其是在六七万元的价格区间内标配智能的“InCall”系统,在低价位自主车型上实现了包括动态导航、兴趣点向导、远程救援、车辆追踪和预订服务等功能。
Weaknesses 劣势
虽说“InCall”系统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中被渲染得功能强大、简单易用,“只需要在4S店办理相关开通手续,就可以使用包括车内通话、车内呼叫、售后咨询、紧急求援等多项功能。”不过,从实际使用来看,有不少车主反映InCall系统不成熟,地图更新不及时,操作反应慢。在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投诉平台上,有关长安悦翔V5的59条投诉中,多达52条是反映导航更新不及时的。该信息系统紧跟潮流是一大卖点,但毕竟跟丰田G-Book和通用On-Star成熟的系统相比还应继续修炼。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比起高科技的比拼,细节的处理更是厂家态度与功力的体现。
长安悦翔V5中的控台面板材质是硬质塑料,手感一般,由于内饰材质和长安的装配工艺问题,有一些车辆会出现异响和异味问题。不过好在内饰布局合理,注重实用,而且考虑到成本问题,材料选择暂且还可以让一些车主理解和接受,但长安的装配水平实在应该再提升。
Opportunities 机遇
长安悦翔V5无疑再次证明了长安在小车市场中的实力。全新设计的外观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InCall”系统也算是与时俱进,可以充分满足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总之,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恰巧抓住了赢得市场的关键点。从外观不难看出长安悦翔V5和马自达的亲密关系,因为长安与马自达的合资,这种参考在所难免。再者说,对于自主品牌小车来说,为了节约成本而如此利用自身优势,也无可厚非。况且,此次调查显示,大部分车主对此根本不会介意,他们反而认为不能对这一自主品牌车型要求太苛刻。在8万元以内的市场定位和价格区间里,又可享受3000元补贴优惠,还是有不少追求实惠的二三线城市家庭认可长安悦翔V5这款车的。
Challenge 挑战
与长安悦翔V5瞄准相似目标群,突出功能与空间的自主品牌车型并不少,像长城C30、帝豪EC7等都具有一定认知度与口碑。这些对手中不乏跳出“模仿秀”的自主品牌,也不乏内饰做工上的革新派。“如果一款车有着出神入化的模仿元素,那么它一定是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竞争对手那里分一杯羹。”之所以放弃一味的模仿,或许像一家汽车媒体所分析的,“它因此面对的应该是荷包不鼓、讲究面子同时又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然而,从时间推算,当消费者还持有这种态度的时候,已经是五年前了,就目前而言,买一款高度模仿的车,貌似是一件更没面子的事。”自主品牌在内饰方面的观念也在改变,在帝豪EC7的影响下,诸多车企已经将主攻方向定格在了内饰细节做工上,长安逸动同样以精致的内饰为主打,而正如前所述,长安悦翔V5仍需在该方面努力。再者来说,悦翔V5的车身尺寸(长度和轴距分别为4415mm和2515mm)与长城C30、帝豪EC7等车型相比还有一些差距。而长安逸动(4620mm、2660mm)则更容易被它们锁定为具有挑战性的竞品车型。而且,悦翔V5和逸动的厂家指导价分别为6.59万~7.99万元和7.39万~9.59万元,长城C30和帝豪EC7的指导价分别为6.45万~8.35万元和7.18万~11.38万元。仅从厂家指导价来看,悦翔V5要比后两者的最低价略高,不过据传,目前悦翔V5购车最高有1.04万元的优惠。
5.48万
1~5月长安悦翔三厢车销量(包括V3和V5)
15.12%
长安悦翔三厢占长安汽车份额
6;6.67%
在小型车中排名及份额
59
中国汽车质量网共接到59起有关长安悦翔V5的投诉,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导航更新不及时。综合销量与投诉量,长安悦翔三厢销量不低,但其中的V5销量一般。V5投诉量不低,但导航问题集中,发动机、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位没有涉及,所以总体属于口碑牛范畴。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3年10月刊
(责任编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