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报告为谁而写

2014-01-28 15:57:15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贾江伟

   美国消费者联盟主席吉姆·盖斯特(Jim Guest) 说:“聪明的消费者应持有怀疑精神,他们应该尝试去获取关于产品本身的各种信息,然后进行合理比较。”不接外部广告,不用产品样本,不收企业捐助,不许测评结果用于广告宣传,1936年5月创刊的《消费者报告》正是努力为消费者提供这样的真实购买信息的报告

    从诞生那一天起,《消费者报告》即走“专家 独立 非盈利”的路线,自掏腰包随机在市场上购买各种产品,要求采购员不能暴露身份,测试环节则引入了创新性的科学测评模式。为了对比剖析不同竞品的真正价值,商品评测结果公布时会被贴上不同的标签:最佳买入、可以接受和不能接受。

    美国消费者从此知道了一批批“不能接受”的产品名单,小到防晒霜、巧克力,大到电视、汽车,这显然是各大厂家和相关的广告机构无法容忍的,广告攻不进来,负面结果又无法改变,《消费者报告》一度被视为“红色阵线”刊物,美国政府甚至调查其是否为“非美活动组织”,但是来自消费者的抢购却已经让这本杂志蜕变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刊物。1961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也不得不致信美国消费者联盟,认为《消费者报告》在维护全体美国人幸福健康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消费者报告》的草根影响力究竟有多大?1988年,美国车辆安全中心认为铃木Samurai的翻滚事故造成了多起伤亡事件,要求美国全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实施调查召回,这个消息很快被媒体热炒,但接下来的几个月,Samurai的月销量仍然高达6200辆,美国车主们的购买意向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不过,在《消费者报告》随后给出 Samurai车型“不合格”的评测结论后,Samurai的月销量迅速跌到2200辆。铃木美国公司一怒之下将《消费者报告》诉至法院,打了很长时间的官司也没能扳倒对手。有意思的是,类似的官司,《消费者报告》已经遇到十几起,《消费者报告》每次都进行了强有力的回击,无一败诉。

    当然,《消费者报告》不是神,也曾犯过错误。2007年初,《消费者报告》发布儿童座椅测试报告,报告结论是:12款被测的后向式儿童安全座椅中,10款表现不佳。这引发媒体和美国全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极大关注。复查结果发现,《消费者报告》委托测试的实验室工程师在测试中使用了错误的标准。《消费者报告》立即公开道歉,收回报道内容,并给600万订阅用户发去信件更正并致歉,同时在随后的5月刊专门解释测试结论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详细阐释了自己的改进监督措施。迅速、公开、负责的应对为《消费者报告》赢得了更多来自社会和企业的敬重。

    《消费者报告》的核心经营模式是,采用自己的科学测试方法去公平考核各种竞品价值表现,同时从数量庞大的订阅用户中获取他们的真实产品体验经历,最终经过分析团队和编辑成员撰写出完整形象的产品报告。在历史上,除了1981年因为美国经济萧条导致《消费者报告》订阅量从310万降到了260万以外,这本刊物的订阅量一直在攀升,并成为美国目前最畅销的刊物之一。

    因为坚持独立、非盈利性质,在《消费者报告》的运营模式中,除了杂志、书籍以及网络订阅等常规收入来源以外,来自普通消费者的个人捐助占有一定比例,这在其他同类媒体看来简直无法想象,这也是这本杂志最有魅力的地方。以《消费者报告》2008年的收入数据看,来自消费者个人的月度零散小额捐款达到1700万美元,占全部收入的7%,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被请到《消费者报告》的实验室里进行全程观摩。《消费者报告》每年花重金购买的车型在测试完毕后也会在官网发布卖车信息,将测试车折价转给自己的拥趸,而且还外送购买者在自己引以为豪的327英亩的汽车测试场地开上几圈。

    《消费者报告》同样对美国商品产业发展及评测体系有很大影响。以汽车行业为例,在很多网站和期刊瞄准汽车爱好者,热衷写车的性能、外观和配置时,《消费者报告》将目标群集中于社会上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通过特有的可靠性评测来影响个体购车决策。各大车企巨头及工程师们也会时常造访《消费者报告》测试中心,以获取改进车型品质表现的重要信息来提升下一款新车型的竞争力。新媒体的发展正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力,不过美国消费者联盟主席吉姆·盖斯特(Jim Guest)这样表达自己的自信,人们可以去那里表达观点,但是一些主观感受或许还不能真实反映产品的品质、安全和可靠性。

    “从1936年创刊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美国经济兴旺,还是市场陷入萧条,《消费者报告》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情:告诉消费者哪些新的产品、服务对得起他们辛勤赚来的钱,哪些不值一看。”《消费者报告》的出现引导和改变了美国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观,反过来美国消费者也组成了这本杂志的坚强后盾。在我们国内各种产品评测网络层出不穷的今天,《消费者报告》的坚持和成就值得国人思考。《产品可靠性报告》2013年9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