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评书]特斯拉之变

2013-12-18 16:21:07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贾江伟

    2012年年初,福特公司与技术工坊合作,第一次引进了共享式创造设备,以期旗下员工可以自由进行与工作或个人项目有关的活动。这家技术工坊占地近1600平方米,配有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和数控机器等价值75万美元的设备。在该项目低调实施一年后,福特惊喜地发现,员工在这个新的创客空间中制作出了不少创意性原始模型,公司收到的专利申请数量也上升了30%,负责人将此现象归功于技术工坊向公司注入的创客(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很多人因为福特的这个特别举动开始憧憬整个汽车业未来设计、制造与生产的样子,但是其实改变早已出现,它就发生在特斯拉的工厂里。

    特斯拉公司目前已经在加利福尼亚福利蒙特原通用汽车/丰田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的厂址上建立起了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厂,工厂厂房将近1600米长,雇员超过1000人,目前是硅谷最大的工厂,人们已经无法再用“自动化”这个词形容它了,因为它完全就是一支货真价实的机器人军队:几百条多用途库卡机器臂负责完成从金属到最终装配的所有步骤;平顶的机器人车辆运送车身底盘,行进的同时在电杆板上自动充电;发那科(Fanus)出产的喷涂机器臂能够打开车门,全方位喷涂,工作完成后再把车门关好。特斯拉每年在这家工厂生产2万辆汽车,听上去产量不低,但要知道公司仍是全球汽车业的新手。

    推广了标准化生产的亨利·福特曾喜欢说“任何顾客可以将这辆车漆成任何他喜爱的颜色,只要它保持它的黑色”,而特斯拉则推进了定制化制造,无论是内饰还是锂离子电池包中的电池数量,一切任由买家选。特斯拉甚至可以在特制的颠簸带上模拟各种不平路况,在室内完成车辆道路测试,探查装配松懈或嘎吱作响的部分。

    特斯拉工厂的运营原则是制造“众多单一单元”,比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都更接近大规模定制的梦想。特斯拉所造汽车的大部分零部件均由工厂自行制造,因此无需大量库存或是长供应链,所以不必忍受相应的不灵活性。其开创新的数字制造更是个相当大的改进,与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的定制自动化设备不同,特斯拉的大部分机器人是标准化的库卡机器,配有轻质组合臂,6个运动轴,能够提举1000公斤的重量。这些组合臂不仅可在数分钟内完成不同任务的重新编程,而且通常能够同时完成数十种不同的任务。

    在供应链方面,特斯拉也进行了改变。旧有的供应链是以劳动分工和比较优势等经典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能够制造变速器的公司却不能制造塑料仪表板或防锁死刹车系统。每家公司各有所长,购买者需要通过供应链把所有公司联合起来。而特斯拉的多用途机器人可像个人电脑一样便捷地重新配置。使用多用途数字制造工具,从能够冲压成型金属的强劲激光切割机到制作塑料模型的数控机器,特斯拉能够完成过去必须外包给其他供应商的生产环节。

    特斯拉专注于电动汽车,而这一产品本身就是电脑业的发展成果,数字化水平高于机械化程度,所造的零配件也具有可重新配置性。Model S的性能来自于软件,而非由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产生。特斯拉大部分车型的仪表盘没有各种专门的仪表,只有像个人电脑一样全部显示在一个多功能屏幕上。

    还有一个好处在于,作为一家相对年轻的汽车公司(2003年建立),特斯拉不必像底特律老牌汽车公司那样背负养老金和工会义务,除了自动化之外,也没有保留工作岗位的压力。不过在《创客: 新工业革命》一书中,安德森也强调人们仍然要面对现实:特斯拉不是没有倒闭的危险,因为该公司试图凭借昂贵的前沿纯电动汽车闯入汽车行业,而这个领域内的各位巨头却对说服人们为已经有10年历史的混合技术多掏腰包而费尽了心思。

    但是,无论特斯拉公司的最终结果如何,其采用的生产模式必将胜出,它也勾勒了在数字制造技术驱动下,所有先进制造企业前进的方向。基本的生产方式每隔几代人就会发生改变:蒸汽、电力、标准化、流水线、精益生产,现在是机器人。改变有时来自管理技术,但真正有力的变化源自新工具。没有工具比电脑更加有力,电脑不仅仅驱动现代工厂的运营,而且正在成为工厂运营的模式。无限灵活与可调,多用途工业机器人可以联手产生通用的“创造机器”,而且像电脑一样,这样的机器能够在任何层面、以任何规模工作,大到特斯拉工厂的厂房,小到你的桌上电脑。先进技术的崛起极其大众化才是真正的革命。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3年7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