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宁
巴菲特,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精英之一,自2008年投资2.5亿美元之后,目前依然是比亚迪汽车坚定的支持者,即使是比亚迪股价曾经的过山车之时。查理·昂格尔,巴菲特的搭档,认为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是“托马斯·爱迪生和杰克·韦尔奇的复合体。”这样一位传奇人物领导下的公司势必不会平淡无奇。事实上,F3曾经的数次月销量超过3万台就是自主品牌单一车型销量的一个传奇。只是,随着消费者对车辆诉求的不断多元化,F3渐渐失去了往日光芒,而同平台推出的L3、G3也没能青出于蓝。比亚迪是时候推出一款再次吸引人眼球的车型了。于是在2012年的北京车展上,比亚迪速锐出现了。
先不提速锐的外形、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器,就连很多业内人士也急于去试试它的遥控驾驶技术。虽然这项技术现在奥迪也有研发,但真正用在量产车中的,比亚迪速锐则占了先机,而且,车主仅需要不到10万元的支出就能享受到这一配置。到底是实用还是噱头?各方观点见仁见智。技术控们认为,奥迪的相关研发表明这项技术确实会让城市里看似狭小的地方也能够停车,而且“新手上路”的司机也不会再因停车被后车狂按喇叭。保守派们则认为,遥控操作时,车辆只能以1~2km/h的速度行进,这样的蜗牛速度同样会被喇叭催,而且因为不能在行进中改变方向,原地调整车轮方向对车辆本身也不好,因此宣传效果大于实用性。
比亚迪的遥控驾驶技术依靠CAN-BUS总线的通信和电子控制完成,转向则依靠电子助力,遥控钥匙的控制距离最远为50m。车辆通过遥控可以实现启动、前进、后退、左右转等。我倒认为,比亚迪超前和创新的想法值得肯定,况且还有现在汽车上的不少标配在其问世之初都被认为是多余的例子,比如ABS。而这样的想法和尝试也正是自主品牌车企的短板。不过,这套在消费者看来既神奇又复杂的系统可靠性如何,能不能将目前明显存在的问题解决掉,或许才是比亚迪在普及遥控驾驶技术这条路上更应该考虑的。
速锐在厂家内部的代号是F5,推出前还有消息称其被定名为F3速锐,虽然最终的命名是比亚迪速锐,但业界还是乐于将这款全新车型和之前创造了销量神话的F3做个比较。个人观点是,二者关系不大。先说外形,F3的“山寨”之名可谓出名,虽不影响其销量,但对比亚迪品牌的提升没什么益处。速锐则不然,即使整车造型显得中庸,但模仿的痕迹几乎绝迹。内饰上,上深下浅的配色有助于提升档次,中文标识的按键方便上手,不过硬质塑料的采用还是暴露了其有提升的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速锐的涡轮增压+双离合变速器的动力总成。其实,这套总成已经在G6上有过搭载,用在速锐上更加给力。虽然DCT双离合变速器在性能上不及部分合资产品,但是在可靠性上却有独到之处。
在大家一窝蜂地“拿来主义”时,比亚迪同样没有独辟蹊径地正向开发、注重研发投入,这既让其在那些年赚的盆满钵满,也让掌门人王传福在日后承认“犯了错误”,但好在这家在深圳诞生的车企也充满了深圳那种特有的生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意识到快速扩张销售网络等策略带来的弊端后,比亚迪果断转型,并依然剑走偏锋地推出了搭载涡轮增压、双离合变速器、遥控驾驶技术的速锐,用产品表明比亚迪是“技术型企业”。
进化意味着向前,向前意味着创新,创新意味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但与为求规避风险的保守相比,能够被冠以“进化”二字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更何况这种进化的领导者在查理·昂格尔眼中是“从没有看到过类似这样的一个传奇”。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3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