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卷首语】庶车的胜利

2013-11-05 10:30:34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张炤虎

  大众汽车在华宣布了总计达38万台的DSG召回行动,这并非一个句号,而是省略号。我们看到这一旷日持久的纠纷背后是复杂程度令人咋舌的技术困难。消费者的问题能否通过一次召回得到彻底解决,还有待时间来回答。对跨国企业大众汽车来讲,DSG并非孤立事件,长期以来,大众汽车的头顶始终站着两只怪兽:一只怀揣世界第一的雄伟蓝图,渴望销售奇迹;另一只则在技术转变为利润的时间表上作文章,为并不可靠的新技术插上光鲜的翅膀。

  一家标榜制造“人民汽车”的企业不可能就此偃旗息鼓,人们也不会因为这件事就否认大众的质量口碑。事实上,当消费汽车的人民埋怨为人民制造的汽车时,各种探讨与反思更能激发企业的能动性,长远看,这也是大众汽车未来登顶世界之巅的机遇,如今低下的头是未来谋取胜利的伏笔。

  没有大众汽车,便没有中国汽车产业的今天。30年前,只有大众接过了帮助中国发展轿车的橄榄枝,它带来的不仅是整车技术,还有一整套汽车零部件标准和体系。今日中国乘用车的工业基础、从修理工到总经理的人才储备,无一不得益于大众汽车进入中国。当然,商人无利不起早,大众被高企的份额和丰厚的利润冲昏头脑也属正常。20年前,大众占有中国轿车市场半壁江山,两家合资企业利润额近百亿。9年前,大众的保守和高价政策首尝苦果,产品严重积压,大众指责中国消费者只买简单的大车,而非自己精致可爱的高尔夫和波罗。最近几年,卧薪尝胆的大众削圆了自己的方脑袋,为中国本土研发了朗逸、新宝来、新捷达和新桑塔纳等热销车型。而与此同时,平均单车利润不低于8万元的“奥林匹克计划”指标也顺利完成,人们开始怀疑大众是否利用减配和降质来缩小与日韩产品的差距。不过,事实证明,大众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少可疑点,即使部分媒体曝光其在材质上有省钱之举,也似乎证据不足,反倒是人们对“神车”大众的追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厂家为留住被迫加班加点的工人而加倍发薪,经销商的加价和顾客的排队成了家常便饭。当荣光与发烧同时到来时,DSG事件及时地敲响了警钟。

  早在十年前,就有专家对大众“技术超前”、“忽略中国使用环境复杂性”提出过质疑,但平台化和规模化淹没了这些声音,DSG+TSI的黄金动力组合被迅速地应用在大众全系车型上,模块化的应用更加强了这一组合“放之子品牌而皆准”的效力。如今建筑在本不牢固的DSG地基上的大厦出现松动,大众也终于意识到过快投入的巨大后患。

  回归人民汽车的本质,让更可靠耐用、更朴实经典的大众汽车重新回到人们面前,如果真能这样做,这将是消费者的胜利,也是人民汽车的胜利。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3年4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