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你们太潮or我们太老?

2013-11-05 10:07:04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贾江伟

  “这玩意靠谱吗?”

  最近,朋友Z君准备换一款30万元左右的新车,几番试驾体验后,他回来偷偷告诉我,自己确实老了。其实他才40多岁,而且受过高等教育。

  原来,看车时不少4S店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为他讲解车内新智能科技,怎样连接智能手机听歌曲、操作新娱乐系统、使用语音等等,很多新功能单听介绍他甚至都没缓过神。于是就有开头的那句发问,我的回答是,还是先去车展零距离感受吧,你的嘴巴会张的更大。

  在2013年的底特律车展上,全新英菲尼迪Q50的亮相让很多人找不到下巴。与目前热炒的CUE系统、MyFordTouch、iDrive系统、BlueLink等传统车载智能系统相比,它配备的“steer-by-wire”电控转向操控竟然取消了机械结构,车主就像开“遥控车”一样,在转动方向盘时,车辆便会通过信号感应转向角度,并由电机控制车轮转向。当围观的人们还在对这个系统一探究竟时,日产已经释放消息,明年量产的英菲尼迪Q50将会使用这项技术,换句话说,英菲尼迪Q50将会成为全球第一款使用电控转向系统的车型。

  电控转向,全球第一,单凭这两个热词就已经够人们伸长脖子了。在智能化浪潮滚滚而来之时,媒体圈似乎已经有点习惯了车企每隔一段时间就放出的全球第一“重磅消息”,把技术讲明白之外,还得习惯性挖掘,于是又有了奥迪A2Concept 与英菲尼迪Q50之间的智能化争夺战故事,还有了新电动化挑战传统机械的大稿,好不热闹。

  但热闹是他们的,普通消费者可一点没乐起来。相反,在智能科技的实际使用中,国内外消费者共同面对的是另一个现实困扰:为什么我的车载智能系统频繁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车载导航系统。2012年,国内几家大的电子产品检验机构曾在全国19个地区进行了一项实际测试,发现车载GPS产品仅三成过关,新导航用10年前老地图的现象也很普遍,现场一个离谱案例曾让测试员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某测试车听从导航仪的“右转”提示,会直接开下路掉到大沟里去。全球著名市场资讯研究机构J.D.Power前几个月也曾针对“2012导航使用情况”开展过调查,有2.0704万名美国车主参与,结果显示他们对导航满意度持续下降,其中使用方便程度成最大投诉点,其他不满要素是路线查询、导航显示、系统速度、语音导航和识别。调查中,还有46%的车主表示更愿意直接用手机查询。

  车企也有为新智能技术埋单的经典案例,某美系品牌在北美市场率先推出特色娱乐资讯系统后,很多年轻车主奔着这个新技术扎堆提交订单,但使用后接连出现的问题抱怨也一度让这个品牌的质量口碑大幅下滑,公司负责人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向公众释疑。

  捧杀过后的棒杀正成为一些智能科技概念推广者面临的窘境,这也理应让后来者引以为戒。不过,如果长远来看,就像美国很多著名车评人所写的那样,新技术的普及过程不就是这样吗?1987年,ESC系统的最早创新者奔驰和宝马最先在他们的汽车上装备了牵引力控制系统,随后很快收到新潮流拥趸的投诉抱怨,认为实用性很差,但25年后的今天,谁还会说牵引力控制系统是个无用的配置呢?

  好在目前也可以告诉消费者一些好消息,包括美国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在内的一些国家政府机构已经在探索制定车载娱乐信息系统的安全标准指南,一些厂家也正通过行动让我们看到他们在平衡好新技术与实用性的上的努力,比如现代已经采用一种新的娱乐资讯系统,该系统允许人们通过呼叫中心来防止语音识别软件出现问题。如果车主对着车内的娱乐资讯系统发出一个模糊的指令,计算机会将这个指令转到呼叫中心,通过一个操作员去翻译。通用和本田都已经确认他们将会使用苹果的EyesFree技术,这项技术可用“自然语言”控制Siri语音识别系统,从而不再受制于死板的系统程序语言。

  有国内人曾开玩笑说,由于包括车载导航在内的汽车娱乐资讯智能系统是个新事物,安全标准很难界定,即使身处国外发达汽车市场,消费者也难逃不可靠、不实用电子装置的折磨,这也算是我国消费者的“与国际接轨”吧!

  即便娱乐资讯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即便投诉榜上会不停冒出普通消费者对某个新娱乐资讯系统细节使用上的抱怨,但是可以看得出,越来越多的年轻技术控车主已经离不开它们,很多像Z君那样要换车的车主也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对于车企来说,打这张王牌也定会吸引这部分头脑中还未形成固定品牌消费意识的车主群体,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个现实:年轻车主们本身对新技术很有研究,又很挑剔,而且敢于直言不讳提出自己的不满。

  无论Z君最终选择了哪款车型,智能化系统与使用可靠性是否值得信赖都是他必须面对的,就让他们来体验并告诉我们真实的答案吧。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3年4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