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上市一周年 E系列交出完美答卷

2013-11-05 09:58:30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Vico

  2012年,受困于车市微增长、合资品牌价格下探、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影响,自主A0级轿车市场销量同比下滑6.8%,市场份额下降4.2个百分点至29.5%。相比大市的疲软,上市仅一年的北京汽车E系列却一枝独秀逆势上扬,不仅收获了26000余辆的销量,还一举包揽了“CCTV年度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内的20余项大奖。一降一升,彰显了E系列以产品力、创新力突围的实力和底气,也标志着北京汽车自主品牌体系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1.破冰“三包第一车

  “配置小霸王”、“德式京品”、“跃级家轿”在E系列众多的标签中,当属“三包第一车”的招牌最为响亮。E系列在去年3月19日上市当天,即正式宣布实行“三包”,成为在国家没有正式出台汽车三包政策之前率先践行“汽车三包”的第一车。

  今年1月,“国字号”汽车三包新规千呼万唤始出来,其中2年或50000公里的“三包”有效期,3年或60000公里的整车包修期,以及车辆售出后60日或3000公里的发动机、变速器等主要零部件免费更换有效期等关键内容与北京汽车版的“三包”高度雷同。

  北京汽车负责人对此表示:“作为‘汽车三包’的首倡者和实践者,北京汽车有近一年的实施经验。对于‘三包’的系统认知已贯穿至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中,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都能够协同保障三包顺利执行。所以,北京汽车不仅能无缝衔接国家三包规定,更能领先一步。此外,实施‘三包’以来,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但没有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为我们的核心宗旨还是消费者利益至上。”

  2.喜迎“销量+口碑”双丰收

  作为新晋自主品牌,E系列在车市整体走低,A0级细分市场遭遇寒流的2012年坚守销量目标不退不让,顺利完成了全年销售任务。据统计,E系列自上市至今,累计销量已达26017台,日均售出72台,单店销量上也稳居同级车第一。

  “我们对E系列第一年的销售成绩很满意。”北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宇说,“去年,各地经销商的销售目标基本完成,北方大区尤其表现突出。这说明我们在重点区域的经销商网络铺设是成功的,也增强了我们对今年的销售信心。”

  在销量上表现不俗的E系列,同时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上市第一年,E系列即获得了“2012金蝴蝶年度最佳小型车”、“最具人气自主轿车”、“年度首选小型车”、“年度自主小型车”等近20个奖项。尤其是在央视的年度汽车评选中,E系列斩获了“CCTV2012年度自主品牌乘用车”这一重头奖项。

  3.三大卖点成就“德式京品

  在A0级市场,外观、配置、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三大主要因素。经过一年的市场检验,一系列的销量及口碑肯定,充分说明E系列牢牢抓住了这三大利器。

  “小奔驰”是许多消费者对E系列的昵称。小E的外观设计,融入了典型的德式风格,简洁、大气、硬朗,鹰眼大灯与前舱盖上的肌肉线条,勾画出时尚、锐利的前脸;倾斜的C柱设计,配合俯冲式的腰线,不仅保证了车内使用空间,更令整体造型灵动饱满。

  “除了造型,配置方面也十分厚道。”北汽鹏元4S店的销售经理介绍到,“E系列搭载了行车电脑、GPS影音导航、感应式雨刷、泊车辅助、定速巡航等中高级车才有的智能舒适配备,在5.38万-8.68万的价格区间内性价比十分突出。”

  4.四大体系同步提升

  E系列在市场上的的亮眼表现,背后是北京汽车在制造、渠道、服务、营销四大体系上的持续发力。

  以“科技、品质、安全、环保”为造车理念的北京汽车,在车型的研发和制造上,充分借鉴了合作伙伴多年的成熟经验,E系列的成功正表明了这种策略的正确性。而截至目前,北京汽车已经完成北京高端基地、南方株洲基地、动力总成及新能源等四大基地布局。伴随着基地的完善,北京汽车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将来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于年轻的北京汽车而言,渠道和网络建设几乎是从零起步,却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开疆拓土,全年累积建店达83家。刘宇介绍,北京汽车在渠道策略上采取了“1+N+X”的创新模式:即以1个旗舰店为中心,周围辐射N个卫星店,同时辅以多个形象店下探至三四级城市。我们已做到重点销售区域省会城市100%覆盖,二三线城市70%覆盖,今后还要以每年80家以上的速度增长。

  服务方面,除了“三包”之外,配件仓储、培训、客服三大中心和服务技术、配件技术两大工程的建成,也让北京汽车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此外,E系列还推出了安联道路救援服务,这在A0级市场也属首例。

  回顾上市一周年,除了在销量和口碑上获得成功,E系列对提升北京汽车自主品牌体系能力的意义更为重大。随着三厢车型的上市,以及销售、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E系列在A0级市场的竞争力必将得到增强,北京汽车在自主品牌乘用车领域的拓展也更值得期待。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3年4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